《最是那温情一刻》教材取舍谈
羌文英
《最是那温情一刻》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这篇文章先用五个具体场景展示“我”所感悟到的温情,在谈到“人生旅途中也有被人猜忌、指责、腹诽、嫉妒、愤怒的片刻”,我们“只要不断放大自己感受到的温暖,那些糟糕的回忆就再也没有驻留的空间了。”正如篇首所说“御寒的,不仅仅是棉衣,而应该有心灵,最妙的办法是,取些温暖的东西,把心灵给霸占了吧。”这是本文的思想精髓。
文章中举了丰子恺的事例来印证用“温情”驱除“被人猜忌、指责、腹诽、嫉妒、愤怒的片刻”。
在谈到丰子恺的例子时,我大胆地进行拓展教学。通过学生对丰子恺的介绍,我知道学生仅仅浅显地知道他的籍贯、职业、主要成就是不够的,因为仅凭这些内容又如何让学生很好地解读丰子恺在逆境中也能快乐地生存呢?我的解决办法是让学生走进文本背后的人物故事,触摸那个时代丰子恺所受的磨难。通过呈现丰子恺曲折的人生经历,以及丰子恺的漫画,让学生明白在逆境面前这位大师是如何坦荡地享受温情的。在此基础上,追问学生像丰子恺这样能做到快乐生活的人物。这一追问更加深了学生对于今后生活准则的选择。
对于本篇教材的取舍问题,有几位老师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我的理解是:不同的文章,不同的人,进入文本的方式是不一样的。以何种方式进入,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文本,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甚至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文本细读方法。但不管何种角色进入,都必须讲究一个“细”字,须全身心投入文本。这样的文本细读,你会发现在精神受到熏陶净化的同时,其实也是自身的阅读与赏析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这样的过程,愈投入愈会觉得风光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