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迷惑于我们教师对学生的不放心,在进行数学教研活动时,总会有教师提出:基于对我班学生的基础,我只好让学生按部就班地学,也不敢放手让他们探索,造成……有时我们也会提出意见:教师讲得太多了,应适当让学生多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教师要给学生多一点的思考时间;在学生回答时,教师不要抢学生的话。给我们的回答往往是“我们不放心学生呀!”因此有时我们的课堂看似教师学生交流地很起劲,热热闹闹,其实却是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累。其实我们要相信学生是有能力思考的,只要我们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他们会给我们带来惊喜的。
在教学“比例尺的应用”时,我给学生搭起了思考的平台,在出示例题后,让学生认真审题,默默地观察,静静地思考,不急于让先发现问题的学生发表看法,而是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等待多数学生形成了自己的想法:要求实际距离,只要知道比例尺和图上距离就行。接着让学生尝试。
在学生进行尝试练习的过程中,我巡视情况,发现不同的解答方法就让其在黑板上进行板演,结果出现了四种解答方法:
①5×8000=40000(厘米) 40000厘米 = 400米
②8000厘米=80米 5×80=400米
③1︰8000=5︰40000
④解:设实际距离是x厘米。
5︰x=1︰8000
我让学生阐述自己的思路,由于全班同学都进行了思考,在此基础上交流,质量比以前有了大大的提高。当一位学生在解说时,其他同学对思路多会产生共鸣,还能对其进行拓展。这样改变了以往少数学生侃侃而谈,多数同学作壁上观的现象。交流后进行统计,发现以上每一种方法都有一部分学生与其思路相同,这同时也说明经过思考,孩子们都有了自己的想法,而不再是人云亦云。
数学课堂有时不一定要热闹,默默观察也是发现问题的途径,静静思考也是学习的方式。安静的思考是课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当然,仅让学生独立思考也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我们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有的放矢地设计思考的空间,是以独立思考为主,还是思考前提供给学生一定的方向;是以框架式的问题探讨为主,还是让学生的思路自由驰骋后加以集中。教师要通过斟酌,相信学生的思维能力,给予学生思维的时空,通过安静的思考让学生体验到思考的快乐,掌握思考的方法的目的,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爱上数学,从而学好数学。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课的显著特征就是严谨的思维、抽象思维、严密论证、深入探究……这些是数学特有的味道,而数学的美丽也正在于此。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善于组织学习材料,为学生提供思考、探索的时空,把学生带入思考的情境,就能让学生爱上思考的氛围,真正感受到数学独有的逻辑思维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