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访问量统计   总访问量统计
当前位置:首页 >>科研园地>>教学随笔>>文章阅读
“对”与“错”
发布时间:2011-03-30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潘秋萍
 

“对”与“错

东青实验学校  潘秋萍

上午语文课快结束时,我布置了一些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因为这种类型的题目以前经常出现,难度不大,所以我没有统一讲解,目的是希望孩子能独立完成。

下午,我把这些题目进行了校对。其中有一道题目是“(     )的大海”,孩子们有的说“广阔的大海”,有的说“一望无际的大海”,还有的说“蓝色的大海”。可是有一个孩子却说是“红色的大海”。班里其他孩子都笑了起来:“我见过大海,它是蓝色的”,“我在电视上看到大海也是蓝色的,不可能是红色的”,“老师以前也说过大海是蓝色的”……是呀,以前我是讲过大海是蓝色的,看来这个孩子上课没专心听讲,要不怎么会把大海说成是红色的呢?我正想批评他几句,发现这个孩子眼泪夺眶而出,哭得很委屈。他说:“我说的是下午的大海,太阳公公快走了,他舍不得离开,把红色留给了天空,大海在天空的下面,所以大海也变成了红色的了。”

我心头一颤,多么奇妙的想象,差一点被我扼杀!大海是蓝色的,这是事实,所以大人们把看见的认为真理的标准告诉孩子,孩子毫无条件地接受,再传给周围的孩子,直至传给他们的下一代。有时一些孩子有些奇特的、另类的想法,大人会认为这个孩子脑子有问题,“十三点”。

“对”与“错”究竟以什么为标准呢?往往以标准答案为标准。有时老师就是那个标准答案。老师说“对”就是对,老师说“错”不可能会对。经常听到家长们抱怨孩子在家不听话,但在学校却对老师言听计从,有时还会打着“我们老师说的”幌子强调自己的观点。

答案是死的,可孩子却是活生生的生命体。如果老师在教学中只关注孩子回答问题的结果,那么,也许孩子丰富的思维就被老师的“对”与“错”限制了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