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误 对策
-------《6、7的加法》教学反思
在继借助多媒体设备成功教学《6、7的加法》之后的第三天,开始了《6、7的减法》的学习,通过学习,能正确地计算6、7减几的算式,进一步体会分合的数学思想,渗透减法的基本数量关系。
同样,本节课看上去是一堂计算学习课,但实际我觉得重点是一堂算理的认识课,对于得数是6、7的减法,在计算方面暂时不是难点,主要让学生能根据同一幅图写出两个减法算式。学生看图列算式并不是特别难,关键在说图意,对图意的理解通过语言来描述,有效的分清条件和问题。
正尝着新式武器----多媒体的甜头呢,我又把它搬可出来,比起写黑板、找图片来,又省力,又吸引学生的眼球。在教学例1时,让学生将图中的三句话连起来说一说。通过观察让学生感受:男生和女生一共有6人。6人是总数,从总数中去掉男生的,就是女生的。从总数中去掉女生的,就是男生的。你是怎样列式?说说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在学生理解算式意义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观察比较这两个减法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与不同的地方。
在教学试一试时,电脑老师呈现萝卜图,并数一数共有几个萝卜?告诉学生虚线表示去掉。并尝试让学生自己看图说两种图意,提问题。列出两个减法算式,通过有条理的表述来理解减法算式的意义。然后通过观察这两个算式异同来揭示出今天的课题——6、7的减法。
在教学例题与试一试的基础上进行小结当去掉其中一部分,要求剩下的一部分我们可以用减法来计算,初步认识了整体与部分的数量关系。为今后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通过想想做做第1题的练习继续深入理解6、7的减法的实际意义,学生说图意、列算式。第2题使学生自然地想到用数的分成去计算,感受相关的两组算式。 学生在记忆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计算比赛(想想做做的第4题),通过观察比较,初步体会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巩固了6、7减法的计算方法。也另外增加了让学生根据规律往下写算式,突出找规律是为了用规律。在乏味的练习之后出现“青蛙练习跳伞”这样有趣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好奇感,顿时,学生的学习热情再次被激发。
整堂课进行的非常顺利,学生的尽头也很足,自我感觉相当的不错。当批到学生独立完成的《补充习题》时,我一下子懵了,天哪,怎么会这样?简单的计算尚可,最主要的看图写两道减法算式的错误五花八门!
第一, 高高在上,缺少情感交流。传统的板书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语调的抑扬顿挫、肢体语言、适时地走动、在讲台上不同的适当位置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站在讲台上的老师更容易表现出自已的气质和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征服学生。老师也更容易观察到学生对教学的反应,产生互动,适时地调整自已的教学。而有了多媒体,,上课时因要不断操作电脑,常常自觉或不自觉的被定位在电脑前,点击鼠标,偶尔用粉笔进行板书,没有肢体语言,课堂气氛变得单调呆板。
第二、忙于操作,缺少教学手段。因为有了多媒体的应用,就尽量少用其它教具,把课堂中的内容及题目和解题过程全输入电脑,象电影一样播放。这样怎谈得上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很好的理解和掌握呢?《6、7的减法》主要强调减法要从总数里去掉,缺少了老师必要的手势指点,学生表面上跟着老师的思路能解决一些问题,但到自己独立思考的时候,就明显表现出思维混乱,错误百出。
看来,传统教学手段不能丢。找到了问题的根源,第二天的练习课上,我就用简单的简笔画,加上必要的手势,引导学生认识到一图两个减法算式的根本。通过学生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说一说,使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同时又动嘴,注意力更集中。孩子的天性是爱玩,用做游戏的发式进行练习,不仅能使他们学会合作学习,又能再次激发学习兴趣。最后利用实物投影出示昨天的典型错误,学生能够都能一一加以判断和分析,接下来的练习正确率较高。
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教学,教师不仅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好,还学得愉快。这样,数学教学的效率也提高了。同时,我们应该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结合起来,选择性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教师可在教学的不同阶段、不同环节根据课程及课时的需要灵活地设计课件,从而弥补传统教学的缺陷。 对于多媒体教学应当做到“当用则用,不当用则不用。”要用在精彩之处,用在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突破难点、强化重点之处,用在有利干内化教学内容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