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访问量统计   总访问量统计
当前位置:首页 >>科研园地>>教学随笔>>文章阅读
小故事 大智慧
发布时间:2010-10-14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梅英媛
小“故事”里的大智慧
------读《教育的智慧哪里来》有感
暑假期间认真拜读了学校推荐书目王晓春老师的《教育的智慧哪里来》。这是一部结合了作者自身多年教学经验、闪着智慧光芒的实用性书籍。书中没有深奥、枯燥的理论,有的都是发生在我们教育生活中一个个真实、鲜活的“故事”,而且反复地品味这些案例, 你会发现教师之间的问题,学生存在的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等等都在王晓春老师的点评中得到全新的,更深的认识。而王老师细腻睿智的案例点评则让我进一步看到自己平时教育方法“黔驴技穷”的原因。
案例《爬树风波》:“刚说完不让爬树,学生就公然违反,这岂不是向老师挑战吗?”
类似的事件我就有过这样的想法,把爬树的孩子叫到身边狠狠批评,并要求下不为例,王老师点评这种教育方式为“制造敌人”。案例中的黄玫瑰老师第一个反应也是不满,问题是她能压住自己的“不满”并迅速转化为“探究”,询问孩子“为什么爬树”。这个转折很了不起,王老师指出这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研究心态。经验告诉我们,人有了研究心态,她是不会向研究对象发脾气的。在科学的思维方式引导下找到了正确的教育方法:把树拟人,让孩子替树想想,不要踩它的身上去。王老师把这种教育方式称之为:“化敌为友”。黄玫瑰老师不仅能从自己的角度看世界,而且能从孩子的角度,甚至能从树木的角度看世界,是为智慧。
学习收益:遇到问题,前提是教师自己心理要健康,还要有科学精神,有研究心态。孩子需要的不是简单的批评和纪律的重申,而是要想办法使他下次遇到同类事情的时候“不这样做”,这比承认错误更重要。
在王老师看来,一个专业化的班主任遇到难题,首要的任务是了解情况,进行分析,锁定问题性质,然后才可以根据性质进行干预。万不可上来就管,那样容易下错药。王老师分析了解决问题的两种思路:一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促使学生成长”;二是“看到现象——进行教育——达到教师目的”。第一条思路的主线是“问题”,第二条思路的主线是“管理”,通常我走的是第二条思路,学生认错,答应今后不给老师添麻烦,就看做处理一件事的结尾,王老师指出这种教育是“无研究教育”,没有研究任何问题,多数情况下做的是无用功,只知道承认了不对,不知原因何在,不知道以后如何避免这种错误,这样的认错没有多大意义。这也导致当孩子出现错误反复现象时,教师则出现急躁、沮丧、埋怨、怨气冲天、顾影自怜、工作情绪化等非专业化的反应,诸如此类“黔驴技穷”的原因就在于把精力都用在没动脑筋的教育上了。教育要有实效,就必须坚持采用第一条思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我们先要尽可能周全地了解情况,占有材料(否则根本无法研究,因为研究就是思考,而思考是需要有材料的,人的脑子不能空转),然后根据这些材料提出种种归因假设(假说),即初步诊断。有了诊断,就可以开药方试试了,于是采取措施对学生及其家长进行干预。再根据反馈回来的干预结果,调整假说,调整诊断,调整药方……如此巡回往复,认识不断深入,问题也就逐渐得到解决。”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是一个谁也不能轻易回答的问题。在读了王晓春老师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后,却能得到一点启示:教育智慧需要爱来支撑,但大多数情况下作为教育一线工作者的我们缺少的不是爱,而是理智,是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关注孩子,研究孩子,指导家庭教育,以学生为本,在观察、研究、反思的道路上会收获属于自己的教育智慧。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