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缘何对不上口令
【实录一】:
师:编口诀是小朋友们的拿手活,你们能编出8的乘法口诀?(请1人编前四句,1人编后四句,其他学生在自己本子上完成。)
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师:看到乘法口诀,你们会想到什么?可以列出算式。谁愿意来试一试?
(鼓励学生列出4道算式)
在这其中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是谁?(八八六十四)
师:现在花2分钟时间背一背。(学生背一背)
好,现在大家一起来背一背。(全班齐背)
我请小朋友来背一背。(指名背诵,错误率高)
现在来挑战,和老师对口令。(指名对口令,无人应答)
师:通过刚才的背诵,你觉得哪句最好背?哪句最难背?(指名回答)
那么难背的口诀,你们有什么好方法吗?(指名回答)
比如:7个8比6个8多级,那我们不记得七八多少,可以算出六八四十八,再加8。可以写成6×8+8=56;也可以算出八八六十四,再减8,可以写成:
8×8-8=56 (边说边板演)
那6×8我们可以怎么算呢?(指名回答:5×8+8=48 或 7×8-8=48)
师:现在遇到难背的口诀,找到解决的方法了吗?
【实录二】:
谈话:好,现在把编的口诀一起读一读。(齐读)
猜一猜,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内容?(板书:8的乘法口诀)
谈话:⑴下面给大家用2分钟背一背。(学生背)
⑵好,现在大家一起来背一背。(全班齐背)
⑶真不错,现在谁愿意单独来背一背。(指名背,及时纠正)
[预设:①有 指名背诵 ②没有 同桌先相互背一背]
问: 通过刚才的背诵,你觉得哪几句好背?哪几句比较难背? (指名回答)
(难背)谁有什么好方法来帮他记住难背的这句?(指名回答,并拍手表扬)
⑷好,现在进入对口令环节,
① 同桌对口令
② ②师生对(生说,师对,其他同学判断)
③请学生做小老师,指名对。
【审视与反思】:练习既是对新知的巩固,也是对新知的拓展运用。因此新授结束后设计多层次的练习十分必要。对于低年级来说多层次的练习即多形式的活动,且练习难度要层层递进。第一次的课堂中,教者在学生编出口诀后给予孩子们2分钟时间背诵口诀,接着就集体背、指名背、对口令。孩子面对立马要求的集体背一点也不害怕,童声琅琅,轮到指名背就小手稀稀疏疏,错误百出,对口令时则是鸦雀无声。细细分析,责任其实不在学生,因为8的口诀积比较大,,学生记忆能力也有差异,加上没有记忆方法的指导或多形式的背诵,一时背不出来也在情理之中。
经过集中诊断和认真反思后,调整策略再次教学。在编写完口诀后先读一读,然后集体背一背,再指名背。这里预设两种情况:孩子有胆气尝试则给予鼓励,然后让其介绍背诵经验,无人应答或寥寥几只小手则同桌互背,再次生生自由背,随后提问“通过刚才的背诵,你觉得哪几句好背?哪几句比较难背?”。每个学生知识基础不同、认识方式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其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和建构也不尽相同。在“谁有什么好方法来帮他记住难背的这句?”提问中,教者捕捉、顺应学生回答中的合理成分,定格、放大学生回答中的精彩,进而由学生的一点闪光引发学生的全面闪光,由一个学生闪光引发全体学生闪光。最后进入对口令环节,孩子们踊跃发言,从师生的对答到生生的辨析,从无人应答到小手林立,课堂呈现的绝不仅仅只是温度的变化,它也带来了学生真切的数学思考:学生在由“一个一个加起来”到“想前一句的口诀再加8”或“向后一句的口诀再减8”的顺利迁移中,“8的口诀”也润物无声地渗透在学生的血管里。
“清清爽爽一条线,明明白白一大片。”这样的练习效果往往是我们努力想追求的,可见知识的巩固不只是对概念、法则、公式的简单排列,更多的时候是把比较、辨析、探究、新发现联系在一起。因此,不管是先学后练,还是边学边练,或是练中带学,在知识巩固中,教师要善于用清晰的思路去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提炼和概括,使学生发现并领悟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