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身边的资源,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
(案例分析)
丁 平
万事开头难,上课也是如此。人们总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导入环节,老师如果能够做到及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够调动起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利用学生身边的资源,作为导入素材,更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带着疑问走进“教材”中去。下面是我在教学七年级(上)历史(北师大版)第10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时“导入”环节实录:
老师:同学们,前一阵,当你打开家里的有线电视时,马上就会在正式节目播出前,有一段广告。广告的内容介绍的什么呢?
同学们:“春秋淹城”。
。。。。。。
随着宣传媒体的发展,有线电视已经深入到每家每户。通过技术手段,把需要重点作宣传的广告安排在第一个播出。只要一打开电视机,广告的内容就在人们眼前晃动。久而久之,广告宣传的目的就达到了。
学生是电视观众群体中一个非常庞大的人群。一到家,打开电视,是他们的习惯行为。我就抓住了这个细节,设计了这个问题。
老师:去过“春秋淹城”的同学,请举手?
学生:(举手) 。。。。。。
一般来说,不会全部学生都到过“春秋淹城”。老师要做两手准备,一是大部分去过,二是只有少量学生去过。
老师:你们在淹城看到了什么?
学生1:3D电影。
学生2:乘船“急流勇进”“伍子胥过关”。
学生3:上了“了望台”。 。。。。。。
老师:同学们,有没有进“春秋淹城”内的“诸子百家园”看看呢?
学生:(你看我,我看你。。)
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去淹城是抱着玩的心态去的,不会带着历史知识去游览“春秋淹城”。“春秋淹城”内的“诸子百家园”不会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
老师:大家知道什么是“诸子百家”吗?
学生:孔子,老子,孙子, 。。。。。。
老师: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空前繁荣时代,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的不同学派称为““诸子百家”。同学们下次去游玩“春秋淹城”时,不要走马观花,一定要好好观赏啊。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这时,学生心里充满了“遗憾”。“要是当初去游玩时,仔细看看清楚,那该的多好”。带着疑问,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一步步走进了教材。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打乱了教材安排,先进行“百家争鸣”板块教学,然后从“诸子百家”的思想中,特别强调孔子的思想主张及对后世的影响。这样就回到了第一板块“孔子”。
反思:本堂课实践下来的效果比较理想。学生学习注意力高度集中,学习兴趣浓。老师如果能够把“春秋淹城”的真实现场先录相,然后结合课堂教学,在课上重边放边教学,效果更会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