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研究 提升素养
武进区东青实验学校 黄彩芬
这学期,我们艺术教研组围绕‘教师提问设计有效性’,展开了真实的研讨。研讨前先反思其自身的提问设计方面的问题。然后设计一套课堂观察与课例研究材料:活动方案——专题理论学习——课前研讨活动摘录——教师提问记录分析量表——课后教学说课——教学专题研讨活动记录表(第一次交流)——课堂教学改进措施——(第二次)教师提问记录分析量表——研讨活动记录表(第二次)课例报告,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和评价。
以下是教研后两课前后对比:
第一次教学
问题1、提问方式,艺术性欠缺?
分析:如“二次色是怎么得来的?”“这个你能理解吗?”等一些问题教者缺乏艺术性,太直白,表述方面欠佳。或许这一提问与其教学方式灌输式有关。以至于从课堂中观察学生对于这种提问后几乎很少有人回应,是什么原因?
对策:在进行红黄蓝三原色练习时,可以问学生“橙色是如何调的?”“橙色又叫什么?”其实用这些回忆性的追问让学生调动知识储备,这样在进行二次色的教学时才能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逐层推进,更易理解二次色的概念和调配的方法。
问题2、在教学重点部分提问数量居然只有一个?思维度不够?
分析:从提问记录分析量表发现在第二个环节次重点部分居然只有一个提问。“这个能理解吗?”“怎样进行变色?”提问思维度问题。分析原因,由于在闯第一关花费大量时间,以至于在第二关时只能草草了事,没有更有效的提问引导学生展开变色过桥的填色游戏。
对策:可以用一连串的提问让这个游戏填色变得更有趣。如,利用这个红色,怎样进行变色?接着再问“还可以怎样变?”利用有效的层层追问形式让学生的思维更发散些,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变得更有深度。
问题3、提问表述语言口头习惯用语太多。
分析:‘那么’口头禅太多,居然有20多次之多。可能与平时习惯造成,在加上紧张等诸多因素,教学语言没有很好的组织好。
对策:注意平时的习惯用语,尽量做到没有口头禅,可以请同学科的老师随堂听课,进行有效的督促,以便养成良好的教学语言艺术性。
第二次教学
教学改进后显性的变化:
1、口头禅没有了。
2、语言表述有提高,艺术性也增强了。如,调调看,是这样得来的吗?加上三原色中的一种看看有什么效果?
3、有些问题设计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度、调动了学生一定的思维度。如,“复色与间色,三原色对比有什么现象?”学生通过调色、观察、对比真切感受到色彩的微妙变化。课堂气氛也在一定程度上被激发。
如在吕倩和张平新教师的两次常态课中,教师自身有了明显的变化,口头禅没有了,环节整合紧凑了。更为收获的是他们在这些课堂观察提问表和评价中掌握了一些提问语言和呈现方式的艺术性和方法。正像张平在说课中这样反思:如在观察中提出问题,我要这样问……引导学生而不是直接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是理念的更新;也有反思与困惑的碰撞——在‘制作中尽可能地提出问题’这一环节的教学上,如果让学生真正的动手,课堂纪律显得很急怕收不回来,可以演示实验……还有教学手段的变革,这一系列细节的微妙变化都体现出新教师的成长。这一过程我们艺术组老师研讨积极用心上进。通过前后对比的‘磨课’让教师找到自身的问题,从而改进教学,提升自身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