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积极性跑哪去了?
12月23日,我分别听取了花园中学袁云霞老师的《俄国向何处去》和华瑛老师的《一双手》,现对他们的上课内容及方式进行评价。
《俄国向何处去》这一课之前在湖塘初中已听过,比较有可比性。袁老师通过天安门广场和红场这两个世界上著名的广场出发,引出列宁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一方面增长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同时方式也比较新颖。整个教学过程中穿插了丰富的历史视频、历史图片及相关的材料,一步步引导学生得出答案,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应该说,袁老师在该课中选用了很多有效的课外材料,对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同时,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很高,效果也很好。
《一双手》是一堂语文课,教师主要从新授、校园之星和推荐一位学生三个环节具体展开。对于语文课,毕竟不是专业老师,思想品德课一般是一节课面面面俱到,要降到很多内容,而语文课堂是专门针对课文中的某一个角度进行分析。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机制不错,对于学生的回答能够利用为现场的教学资源,引导其他同学进行再次评价、分析。只是在第一个环节在问题的设计上欠缺思考,精确度不高。
两堂课给我的相同感觉就是学生很有生气、很有活力,回答问题不扭扭捏捏,知识面比较广,而相比较我们的学生,课堂上非常的乖巧,乖巧得一个问题问下去石沉大海,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高,特别是年级越高积极性成反比的现状,很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