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还给学生
《囚绿记》一课我前思后想,总共考虑了4个思路:
一、抓住“绿”字,突出“绿”的象征意义。课文“绿”的象征意义,共有三
层:
1. 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2. .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3. 永不屈服于黑暗。
但是这种解读方式,势必涉及文章的背景分析,并且将它图解为一篇充满
政治色彩的革命宣言。作者在创作作品时是否有这个意图,我们的解读是否为误读?
二、抓住“囚”字,层层深入,分析作者内心的冲突。作者在 《〈囚绿记〉序》
里说:“我是感情的奴役,也是理智的仆隶。我没有达到感情和理智的谐和,却身受二者的冲突,我没有得到感情和理智的匡扶,而受着它们的轧轹;我没有求得感情和理智的平衡,而得到这两者的轩轾。我如同一个楔子,嵌在感情和理智的中间,受双方的挤压。”。《囚绿记》就是一篇表现作者理智与感情冲突的作品,通过对词语句子的解读分析,挖掘作者的从“喜欢”到“留恋”到“占有”的心理历程。这是一个不错的解读方式,但是仅仅分析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不仅课时安排上时间有多余,而且对文章的理解也仅限于表层,如何把课文分析与学生自身生活结合起来,我也存在很大的疑惑。
三、抓住“抒情散文”,传授有关抒情的知识。抒情式表达方式的一种,也是学生作文比较欠缺的一个方面。但是把《囚绿记》简单的肢解成反复、排比等修辞方法,或是肢解成正反对比、侧面描写等写作手法,那么就会将语文课变得支离破碎,索然无味。
四、拈出一个主题“快活”,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品读,分析作者在绿色中获得快乐的原因,分析他在囚绿时失去快乐的原因,从而联系生活,懂得如何在生活中获取快乐,并避免不快。
课后有老师提出,是否应该介绍一下作者,联系时代背景。但是我以为,最后一个思路虽然突破了传统对《囚绿记》的解读方式,但是这样主题式的语文教学,既没有脱离课文文本,又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整个课堂学生能够有话说,乐意说,并且最终有所得。如果介绍作者并联系抗日背景,不仅主题解读比较牵强,而且因为作品距离学生年代久远,所以学生反而不能理解文章主题。造成教育的无效。
从课堂效果来看,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思维活跃。学生对一些语句的理解,超出了我的想象。
这堂课的教学实现了预设的教学任务。我们从反复诵读入手, 读懂了这篇优美的散文, 感受到作者那黄金般的心。由此可见, 我们要读懂一篇精美的散文,朗诵是关键。而其中借托物寄意类文章, 应从物的特点思考, 展开联想, 联系相似点, 明确象征意义。
教师自己存在的问题是课堂评价语言简单,还需要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提高业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