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要求逐步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操作实践活动。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和算理,有利于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有利于思想方法的渗透,有利于形成解决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从数学教育哲学上讲,决定一个学生数学修养的高低,最重要的标志是看他如何看待数学,如何理解数学,以及能否运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现象,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学科最富有生命力、最具备统摄力的是数学思想方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把握学具操作的细节,可适时适度地对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一、顺序操作——渗透转化思想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单纯的劳动,不能算做,只能算蛮干;单纯的想,只是空想;只有将操作、思维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操作的目的”。学生的操作过程,是他思维过程的体现。学生操作时,有一种声音在指挥他,学生观察操作结果时,也有一种声音在对他说,就是所谓的“内部语言对思维表象的描述”。因此,动手操作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潜能的“金桥”,更是形成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效载体。
顺序操作,就是按照所给数量关系的先后顺序进行操作。这是最基本的一种操作方法。
二、逆序操作——渗透“运动变化”的思想
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不断运动变化的统一整体。这就是说一切事物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反映在数学里也是如此。在初中知识里,运动变化的观点是丰富的。
三、分步操作——渗透变中抓不变的思想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合作,特别是强调手脑并用。心理学家加里培林认为:“任何新的智力活动在最初都应当不是这活动本身,而是外部的——物质或物质化的活动方式,只有物质的(或物质化的)活动形式才是最完备的智力活动的源泉。”也就是说,“内潜”的智力活动最初都是从“外显”的操作活动开始的,后者是前者的“源泉”。学生只有通过“外显”的操作活动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四、想象操作——渗透假设思想
数学课上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解题能力,在操作的过程中,恰如其分地运用想象,有助于学生从不同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掌握假设这个数学思想。
五、对比操作——渗透对应思想
初中数学里包含着大量的“相等”与“不等”的内容,从一年级开始,通过直观实物,运用一一对应的方式,初步建立“相等”与“不等”的观念。
总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以主观形象为主,鼓励学生自己用学具去做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操作学具要在操作的细节、操作的顺序、操作的设想上给学生以具体而有针对性的指导。这样才能使学生既学到基础知识,又能获得数学思想方法,从而终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