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肩而过的生成资源
羌文英
现象:苏教版小学教材第十二册十八课《广玉兰》片断。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广玉兰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广玉兰它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
生:广玉兰非常香,一棵树上有许多的花,花非常美。
生:广玉兰给我留下了洁白、高雅的印象。
生:广玉兰幽香、洁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的印象。
…………
师:(边板书边纠正)广玉兰给我们留下的是洁净高雅的印象。
反思:
教学伊始,为对上堂课的内容进行检复,我提了“广玉兰它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的问题,学生的回答各不相同。但在其中,有两位同学连续说到广玉兰给我们留下了洁白的印象。为把这个检复环节迅速结束,继续下一环节的教学,我没加什么思考,便按照预设的内容“洁净高雅”边板书边纠正学生的回答。
在评课时,汤校长指出了这一细节处理不妥。他认为,这样处理更显得智慧。教者可追问学生:“洁白”和“洁净”有什么区别?这样,学生很容易意识到“洁白”仅仅突出了广玉兰花的颜色;而“洁净”却不仅写出了广玉兰的颜色,更看出了广玉兰的一种品质。
听了汤校长的点评,我恍然大悟。一个这么好的课堂生成资源被我擦肩而过。我太关注自己的“预设”了。惟恐学生的回答与“预设”不同,没法继续我的教案,所以随便地把学生的思维结果拽到自己的“预设”中。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不断生成的。我在导入检复时不能很好地辨清学生的发言信息,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一信息,这证明了我还缺乏一种统一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的调控能力。
教案或学案都可以预设,但课堂是鲜活的,他随时随地都会闪现出一些有讨论价值的信息,我们应利用学生发言中的可利用因素,通过追问暗示,让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让各种不同的声音在争论中彼此交锋、碰撞、融合,感悟出更有价值的东西来。
课堂生成资源,想说爱你也并不容易,愿我们平时多读书,多学习,练就一双慧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