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认识几时几分》的第二课时,这部分内容是在初步认识几时、几分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课的重点是辨析认读接近整点的几时几分(如3时55分和6时零5分的钟面),而且有一定的难度。在昨天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一节课根本无法让孩子真正掌握这部分认读时间的方法,因此我今天又延伸了一节练习课。
课本91页的最后一题要求在钟面上拨出对应的时刻,估计孩子们没有真正观察过生活中钟面,不知每种针是如何相互变化的,因此我改变练习形式,变拨时刻为画时刻,让他们体味时针、分针的变化关系。首先在黑板上画四个没有针的钟面,并在钟面下写上对应的时刻,然后逐题引导孩子思考如何补全两根针。下面是课堂片段。
【片段一】:
师:3时20分,你认为钟面上先画哪根针?怎么画?
生1:我认为先画时针,时针对着3。
师:同意的小朋友举手,不同意的起立,说说你的想法。
(站出十来个小朋友)
生2:我认为他说的是错误的,因为时针对着3时,分针应对着12,3时20分早已过了三时,所以时针也应过3,向4靠拢。
师:哦,我听明白了,以3时为标准,如果过3时了,时针应在3和4之间,对吗?
生2:是的。
师用钟演示,合理,掌声响起。
师:接下来画什么,你是怎样想的?
生:接下来画分针,分针指着4,因为四五二十。四大格就是二十分。
【审视】:昨天我已经让学生回家尝试画了一次。课堂上集体交流时,学生有了自己的思考,当问题一抛出,学生就迫不及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有了第一次的争论,在争论和演示中理解了一般钟面的认读法。随后出现的8时45分画钟面就轻车熟路,后进生也一下掌握了读法和画法。
【片段二】:出示10时55分,要求画钟面。
生:我认为先画时针,时针对着10和11中间。
师:有不同意见吗?(有三位小朋友站了起来。)说说不同想法。
生1:我认为时针应离11近,不能指在中间,因为马上要到11时了。
生2:我也是这样想的,在十时三十分时针才指在中间。
师:哦,时针这时应近乎指着11,那分针呢?
生:分针指着11。
师:是接近还是正指着?
生:正指着,11大格就是55分。(画完整钟面)
师:仔细观察钟面,现在钟面上是几时几分?(及时出现类似题巩固)
生:6时05分。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时针指向6,但是分针已经超过12了,说明6时已经过了。
师:是呀,今年我们研究的不是整时时间,是几时几分,它要么没到整时,要么过了整时,在认读钟面时要和整时时间对比,是好没到点还是过了整时。
……
【审视】:在第一层次的基本练习中,学生基本都能画出一般的钟面,并能尝试叙说自己的想法,但很多孩子的思维由此也被框住了。当发展题出示后,他们立即就跳入了思维的陷阱里了,只有个别学生回家父母可能辅导时讲过,所以他们叙说其中的不妥时,我顺势展开这类题的思考方法:跟整时的钟面比较,虽然时针初看就正指着某个数,其实时针只是接近某个数,它可能没到整点,也可能过了整点,关键还要结合分针看,分针没到12,就选前一个时刻,过了12,就选后一个时刻。在辨析练习中,学生理解、掌握了这类钟面的认读方法。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帮助者。当学生面对新知出现困惑时,予以引导,恰当地引导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本课是在前一节课反思的基础上延伸,教学过程中老师适时、适度、有诱导性和启发性的讲解,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辩,引发了认知冲突,点燃了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在辨析的过程中自主构建新知,让人聆听到了生命成长的声音,捕捉到了最精彩的音符。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前提是深入领悟课本习题的意图,变“教材”为“学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