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信息·会评价·巧引导·达成效
有一老师上莫怀戚《散步》一课时,课堂上有这样一段对话:
生:我还有一个问题。第5段中“前面也是我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一句话中的前一个“也”字能不能去掉?
师:(笑)这个问题问得棒极了。请同学们针对这个问题各抒己见。
生:我觉得前一个“也”字能去掉,连用两个“也”字显得重复罗唆。
生:我觉得去掉不好,因为连用两个“也”字,写出了儿子的天真聪明,也很符合小孩子说话的语气。
生:我也觉得去掉不够好,因为这两句字数差不多相等,这样读起来很好听。
师:我也随大流,觉得不去掉前一个“也”字更好。(众人笑)因为这样更能体现前后母子关系的对等,而且这两个短句构成了一种对称的句式,不仅形式美观,互相映衬,读起来还有一种音乐美。文中像这样的对称句还有很多,请同学们把它们找出来,做上记号,自由朗读。
对话中的引导十分重要。在这个对话过程中,当学提出“前一个“也”字能不能去掉?“这一问题时教师敏锐地判断出了学生对话的质量和价值,及时评价“这个问题问得棒极了”。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不失时机地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帮助,提出“请同学们针对这个问题各抒己见”,这样就保证了该对话的有效性。当学生在对话中就“也”字能否去掉产生时争辩,当学生产生歧义或困惑时,该教师恰当的点拨和引导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在此案例中就因为教师恰到好处的引导,起到了转换话题的作用,对话得以顺利地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