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树洞“达成效
课堂上,我向学生介绍了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下课时,摘录本被忘在了讲台上。放学寻本时,发现一群学生正围在一起津津有味地看着呢。几个学生提出要借看几天。要知道我在教室中不止一次地鼓励大家应该多看一些课外的哲理故事,但总是收效甚微。
曾几何时,我为学生缺失阅读兴趣而大为慨叹,而现在,我却不能不检讨自己引导方式的直接与简单。一本书、一本杂志、一篇文章,他若“看也懒得看”你又当如何呢?依我之见,不如化直为曲。比如阅读,想让学生读哪本书时,不妨把它多“忘”在讲台上几次。
学生的学习需要热情,而热情的高低来自于他们的兴趣。这人人皆知的道理,却在我们急功近利的教学传授中,这么容易被忽视。我们太急于想塑造学生却忘记了“循循善诱“这一两方。
曾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日本人喂猴,把食物放在偏僻的树洞里,那些平时猴子们看也懒得看的食物,现在它们却想方没法去够,后来学会了用树枝把东西从树洞中够出来。其实喂猴之道何尝不是育人之道。为人者苦口婆心把知识、方法、道理等一一直接授予学生时,很多学生又何尝不是“看也懒得看”呢?就让我们想想办法,寻找一个能够存放知识的“树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