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抓语言的缝隙,感受作者意图
一教师执教《水调歌头》片段:
师:我们刚才从小序中知道了苏轼写这首词的一个目的是怀念子由,难道苏轼写这首词的目的仅仅是怀念子由吗?不是,从小序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生:兼字。
师:这个兼字告诉我们一个很重要的信息,苏轼写这首词除了怀念子由,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小序中也没有介绍,怎么办?
……
师:再读第一段,结合你的理解,重新说说上阙中作者的意思。
生:不知道朝廷,现在的情况是什么年头怎么样了。我想乘着风回到朝廷,又害怕朝廷太高太寒冷,官员之间的明争暗斗,让人受不了,天上一天,人间一年,那么天上如果一年,人间起码要几百年,苏轼贬到密州不过两年,却感觉好像几百年了……
(学生从与文本对话中领会到作者写这首词主要是抒发自己被贬官的感触。)
在这段师生对话情境中,老师抓住课文小序中的“兼”字,引导学生从文中去寻找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作者真实情感。在语言品读中,学生实现了与作者的对话,进入了作者情感世界,在重读文段时自然就生成了自己的理解。刘勰的《文心雕龙》中“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一语道出“文”和“情”的关系。要揣摩流露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真正融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应该也只有从“文”入手。学生在课堂上的个性解读,创造性发挥,源于课文又不拘泥于文本,抓住语言的缝隙,从言语角度预设,语文课堂的生成便会焕发出语文的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