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追问,碰撞心灵
胡志英
一教师执教《孔乙己》片段
师:刚才同学们从人物语言的字里行间发掘出了潜含在语言下面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不过,我还有一个问题想请教大家:为什么丁举人家的东西就偷不得呢?
生:因为丁举人是鲁镇有权有势的人,偷他家的东西会“偷鸡不成反蚀把米”的。(生笑)
老师:很有道理,孔乙己不就因为这次被打折了腿吗?不过,话又得说回来,孔乙己真的就不知道偷丁举人这样有权有势的人家是有风险的吗?
生:他可能会知道。
师:那他为什么还要偷呢?
生:因为他实在是太穷了。
师:还有别的原因吗?
生:可能是心理不平衡。
师:此话怎讲?
生:因为他们都是读书人,凭什么丁举人他们就有权有势,而自己却一无所有。
师:哦,原来这里“偷”还是一种抗争。
开放的课堂,教与学之间应该有一个明显相融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在师生之间的交往和互动中,体现在自由民主的师生对话中。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师生抓住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丁举人家的东西就偷不得呢?”展开对话,而对话过程中,教师巧用追问,引领学生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揭示其隐含的深意。文本挖掘得深,教学就显得有力度,厚重,主体间有效对话促使学生深度解读。在相融相生的对话中,学生的生成也就不会只停留在肤浅的表层,长此以往,从语言中品悟,在阅读中思考,便会形成一种自觉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