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新型学习方式,张扬了人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了在学习观上的根本转变。这一转变意味着语文教学不再是教师单方面的讲解灌输,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去进行自我体验,珍视他们的独特感受与理解,《三袋麦子》是一个童话故事,说的是新年快要到了,土地爷爷分别给了小猪、小牛、小猴一袋麦子。小猪把麦子做成各种各样的食品,刚过年就把一袋麦子吃光了。小牛很节俭,舍不得吃,一年过后还剩半口袋麦子。小猴则将这袋麦子全种下了地,第二年收了一囤麦子。课文后面有这么一个思考题:小猪、小牛、小猴是怎样处理那袋麦子的?你认为谁的做法最好?为什么?这篇课文反映了不同的价值取向,有助于发展“读书——想象——迁移”三个步骤,逐步深化对文本的体验和理解。
一、在读、演中内化课文的语言。小猪、小牛和小猴接待土地爷爷的来访,着重写了他们的语言、动作。于是我在课堂中内化课文的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让学生分别演一演小猪“不由得舔了舔舌头”,读小牛心里想的。师生配合表现小猴的神秘。同学们对这几种动物很熟悉,表演得活灵活现,模仿小牛的心理也相当到位。通过学生的读与演,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小动物的形象更加丰满、形象,在孩子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惟妙惟肖的形体动作,引得大家哄堂大笑,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二、在想象中活化土地爷爷。土地爷爷贯穿全文,但是语言极少,于是我想通过想象土地爷爷来反映三个小动物的性格特点,如看着小猪憨厚可爱的样子,土地爷爷忍不住哈哈大笑。这时,土地爷爷会想些什么呢?他又会说些什么?有的说:“小猪会做美食,真了不起。”也有的同学说:“小猪好吃但不懒惰。”看到小牛处理麦子的做法,老人点点头。我也引导学生想象此时土地爷爷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有的同学说:“小牛,你既勤劳又节俭,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也有同学说:“小牛,你太节俭了,想吃又舍不得吃,多难受呀!”当看到小猴处理麦子的方法,老人抚摸着小猴的头,兴奋地说:“你真聪明!真能干!”此时你从土地爷爷的神态语言中看出土地爷爷心理会想些什么?有的同学说:“真不愧为猴头,最聪明、最能干!”也有的说“你能收获那么多麦子,真是有远见。”经学生这么一说,课文中寥寥数语的土地爷爷形象也活灵活现了,而且一树盛开万种花,学生的答案也各种各样。
三、在续编、迁移中提升认识。有一天有人给你一口袋麦子,这是聪明的小猴送给我的一口袋麦子,今天我要把它送给你。你拿到这袋麦子会如何处理呢?学生纷纷谈了自己的想法,大多都能综合各种动物的优点处理自己的一口袋麦子。我并没有规定一定只能学小猴,每个动物身上都有优点,只要观点正确都可以,有学生竟然觉得三个人身上都有优点,都要学习,我觉得我的目的达到了。学生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只要正确我们都要肯定。而不是用一种观点束缚他们。
但是自由并不是没有束缚,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为由,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明显错误也“视而不见”,一味地“尊重”,语文课堂上,“棒杀”的硝烟未尽,“捧杀”的烽火又起。作为教师,如何把握“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一角色,做到“收”“放”自如,“放手”而不“撒手”?我的理解是,在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独特性的基础上,要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对话,帮助学生建构意义,这样的“意义”虽因人而异,但应该具有不同程度的“真理”“规律”的成份,甚至“达成一致”。学生对土地爷爷多元评价的丰富解读中肯定存在值得商洽的体验,经过引导后,学生没有一味地排斥小猪、小牛,大多同学学会结合三者的方法处理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