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进行化学计算教学时,发现学生在解计算题时经常会失分,归纳学生失分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1、根本不知怎么解;2、知道大体思路,似曾见过,但解不全或不全对;3、能列出式子,但无法算到最后结果。
造成第一种情况主要原因是学生认知结构不稳定。
例如:某溶液a克中,含有溶质b克,则其溶质质量分数为___%。
较多学生在解答此题时,得到b/a的结果,而正确答案应为100b/a。
对此知识点的教学似乎与初一数学中的百分比问题有关,粗看此题好象是初一数学知识的重现,但为何学生解此题错误如此之多,经调查,发现学生在初一解此类题时,式中的100%通常看成1而不写入算式中,但在此题中这100%一定要写上。这显示出学生在对这一知识的掌握上,并未牢固地"焊接"在认知结构上,在实际知识过程缺乏整体的认知。
第二种学生大多不以为然,认为是"大意失荆州",言下之意,解题本事有的,只不过粗心大意而已,往后只要细心一点就可以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学生的思维缺乏逻辑性,推理出现漏洞。例:某物在氧气中燃烧产生CO2和H2O,该物质中一定含有______元素。有同学答出一定含有C、H、O三种元素。实际上为一定含有C、H元素,可能含有O元素。上题中粗看似学生粗心所致,而从深层次分析,实际上是对质量守恒定律的不完全理解。
第三种学生只承认自己数学基础欠佳,其实是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的必然后果。
总之,粗心的背后,实有复杂深刻的背景,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对症下药,以使学生获得"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