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一次上课过程中,我用了这么一个导入方式:现在呈现在你面前两个画面,背景都是人们在等车。这时,公交车缓缓开来,在第一幅画面中,人们按照先来后到的顺序,早已排好了队伍,车到后,井然有序的上车,很快,公交车疾驰而去。在第二幅画面中,看到远处开来的公交车,人们争先恐后地争抢有利地形,场面混乱不堪。本来1分钟就能完成的上车过程却整整花费了3分钟时间。如果你是一位等车的乘客,你希望自己遇到的是哪种场面?我的愿意是想通过这个选择题表现出公共秩序的重要性。很多同学都回答选择第一种,本来按照这个趋势下去,很快就能切入主题。但这时,不和谐的声音传来:我选择第二种。我一听,立刻火冒三丈,但我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继续引导:如果你正好隔天不小心踢足球摔坏了脚,你选择哪一种?他还是坚持自己的选择。这下我再也忍不住了。便把扰乱课堂秩序的“罪名”加给了他,并狠狠批评了他。他很不服气,在嘴里咕哝着:我只是发表我的建议而已!为了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我接着上课,但明显情绪不是很好,课堂气氛也很差。课后,我耳边一直围绕着那句话:我只是想表达我的意见而已。我又好好寻思了这件事。的确,他是在表达自己的意见,只是这种意见与我们的主流道德观念不同,正因为这样,他受到了谴责。冷静下来的我仔细联系了这位学生的实际,可能与他的家庭因素有关。这次的选择,的确是他内心真实的想法,这样想后,我似乎又成了逼迫学生说假话迎合自己的老师。而学生,相信离我更远了。
与此相反,在前几天的教学中,为了测验学生近阶段的学习情况,我简单对学生进行了测试。测试过后,必然要对某些同学进行表扬和批评。为了不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对于批评的同学,我只是一带而过,而是将重点放在了表扬上面。在表扬者的名单中,有一名学生很特殊,他的成绩不好,但我知道他已经努力了,而且终于第一次从倒数第一爬到了倒数第二。于是我准备大肆表扬一番。正当我刚说出今天,我特别要表扬xxx同学时,全班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我相信是送给那位学生的。而我也看到,他的脸上洋溢起了幸福的绯红。我突然感觉自己心情很好,整堂课的节奏也很轻快。课后,那位同学居然第一次问我:老师,这道题目是不是应该选c啊?是的。我带着微笑用肯定的语气回答他。
通过两次的对比,我充分感受到了赏识教育带来的好处。不仅学生真正在内心对自己产生自豪感,让其他学生改变对这个学生的印象。更重要的,通过类似的举动,我感受到了给自己带来的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