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访问量统计   总访问量统计
当前位置:首页 >>科研园地>>教学随笔>>文章阅读
抓住文本特点,简化教学
发布时间:2010-12-01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周丽敏
 

抓住文本特点,简化教学

周丽敏

《给家乡孩子的信》这篇课文读了多遍,总觉得既简单又深刻。简单是因为这篇课文本身就是巴金写给孩子的信,语言平实质朴,如和孩子们说话一般,简洁流畅;深刻是因为巴金和孩子们探讨了一个关于生命“开花结果”的话题,孩子们的阅历尚浅,是不能联系生活产生共鸣的。

一、温故信的格式,猜测家乡孩子们的去信

本文是一封信,根据文本特点,信的格式还是不得不提及的。因为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所以我让孩子们对照书本,自己说说信的格式。发现,孩子们大都已经忘却了那些术语,格式也说不准了。可见,尽管每次接触,老师都会强调,可孩子们不常写信,不使用的知识是容易忘记的。

在重温信的格式的基础上,请孩子们思考:巴金给家乡孩子们写的是回信,那么孩子们在来信中会写些什么呢?

对照书信格式,进行口述。(1)孩子们对巴金的思念,要求巴金写回信,要求他回家乡看看;(2)孩子们崇拜巴金,说他是个大名鼎鼎的作家,询问他写作的秘诀;(3)孩子们和巴金畅谈自己的学习生活……

我以为讲解加试练,孩子们已经能掌握信的格式了,可惜在课后的作业中,孩子们给我写的信还有近四分之一的孩子格式有误。在现实中,信的格式错了也不影响交流啊,只能这样宽慰自己。不过,还是会再次善意提醒孩子们的,学习嘛,要严谨!

二、研读信的内容,探究生命意义

信中流露出的巴金对孩子们的爱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第一自然段中的“好像你们就在我面前”“好不热闹”“温暖”,让人感受到巴金对孩子们的重视与喜爱。“这个老人”更是触摸到了巴金作为一个名作家,为人的谦虚,透露出一个老者对孩子们平易近人的大爱。

“千金重”“代替”等可见巴金也很想家,可身体欠佳,无法回家。这些孩子们都是一读就能懂的。关键还是对生命意义的探讨。

于是,我还是以巴金的个人事迹为本,让孩子们用巴金的行为理解巴金的语言。因为课前,孩子们浏览了过拓展阅读,对巴金的事迹有了一定的了解。比如,巴金爷爷关爱孩子,怀着对祖国和人民的爱写作,为此巴金爷爷付出了“更多的爱,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列举一例,水到渠成了地理解了巴金爷爷“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的”的对生命意义的诠释,使得巴金爷爷的形象丰满而充满魅力。

一点困惑:在教学中,我收集了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词: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的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觉得这段话很经典,浓缩了巴金的一生,可是在教学中,我仅仅是用它来导入,感觉为导入而导入。事实上,学完全文,再读这段话,感受更深。因此,真的很困惑:巴金、钱学森这些伟人的颁奖词,在课堂教学中要不要用,用的话,要怎样用?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