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访问量统计   总访问量统计
当前位置:首页 >>科研园地>>教学随笔>>文章阅读
把课上到孩子心里
发布时间:2010-12-01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周丽敏
 

把课上到孩子心里

周丽敏

一直不敢与学生一起去读《青海高原一株柳》,文章美得让人敬畏,深沉到让人思索,如何让孩子们真正理解“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同样,要真正感悟“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是需要一定生活积淀的。

因此课前解读了教材,收集了一些图片,整理了一些关键句,制作了ppt。自以为准备比较充分了,可是整堂课我的声音多,孩子的声音少,生涩少思维,真的很累。

从课后看,听写一段话,错别字很多,而且这些错别字,“破句子”一下子就能反映出孩子对这一中心段落不理解,所以说这堂课的目标之一——理解高原柳树的生命力,没有达成。

课堂上学生跟着我,还能说说谈谈,而到了做习题的时候,依然词不达意,只能说上“不怕困难”“坚毅”“生命力顽强”等几个词,我知道这是我在课堂上贴了标签的结果。孩子们并没真正从柳树的“外形”“生存环境”“生存困难”“命运”去理解青海高原柳的神奇,更不能把这株柳和作者、霍金、海伦等曾立体认识的人物联系起来。

课后,我在想,怎样做才算是让孩子们真正学到些什么呢?

一是要蹲下来,先让孩子们交流一下通过自己的预习与朗读,到底读到了什么?这是教学的起点。

二是要把课前收集的资料进行整合。比如对青海高原的无常的气候介绍我放在学习第三自然段的时候出现了。现在想想不是很恰当,第三自然段的描述很清晰地展现了“寸草不生”“青石嶙峋”“苍凉”的意境,这一地理环境的描写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文字去得到初感。而我应该在“高寒和缺水”那一部分巧妙补充对青海高原气候的介绍,让学生认识到天气与地理都在“锻铸”那棵柳。

三是即使是训练也要“敲打”语言文字。在课堂中让学生想象了那株柳面对“干旱”的表现,面对“寒冷”时的想法,还想象了如何面对“高原风雪”和“雷轰电击”,看似让学生想了,说了,其实没有找准“发散点”。因为这些词句背后蕴藏的东西,六年级的学生还是能轻松感受到的。而“锻铸”“巍巍然撑立”等词语,恰是难点。而我只是让学生理解了词语意思而已,没有深入进去。语文教学应以语言作为载体,通过“文本语言”指向“文本语境中的心灵”,进而洞察作者的心灵,并进入到自己的心灵——发现、深化、表达“我”的感觉,强化悲悯、宽容和自省的人文精神。这就要求教师发挥主体性,凭借文本的语料以及文本承载的“文化背景”,引领学生在文本的“词典语义”和“情景语义”之间、 “文字语言”和“文化心理”之间、 “文本经验”和“学生经验”之间激活、打通,也就是在“言”与“意”之间发生实质意义的转换,看清活在文本里的“我”,进而照亮学生的“自我”,进入一层又一层的精神佳境,感受和体验平时极少可能直接感受和体验到的事物,掌握表达这样一些新的感受和体验的语言与语言形式。

努力着,追寻语文教学的敞亮;努力着,把课上到孩子心里。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