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着学生浸润在文学故事里
周丽敏
《船长》这篇课文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小说,讴歌人物的文章没有以人名为题却以他的岗位为题,需引起我们的注意。小说叙写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大轮船猛烈撞击后即将沉没时,镇定自若,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安然脱险,自己却屹立在船长岗位上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
初读后觉得有很多东西要带给孩子,比如文章运用对话、对比等方法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如何吸引孩子去关注雨果的作品;还有雨果的“两个强盗论”充分体现了他的国际主义人道主义精神,能否抓住“做人之道”做些渗透呢?
在教学中我尝试让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走进人物的内心,把握文章的主旨:
一、船长“形象”
在这篇小说里,雨果塑造了一位个性鲜明的英雄形象——哈尔威船长。作家这样评价他笔下的人物——“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对于一个让自己感动的人物,我们有理由相信,雨果完全可以用一本书数万字来抒写这位英雄的传奇人生。但是,雨果没有!他只写了哈尔威船长的最后一次经历。来,让我们回忆一下,从诺曼底号轮船被撞开始到与船一起沉入大海,也只经历了大约多长时间?
——是的,20分钟!雨果只写了哈尔威船长人生中这短短的20分钟!在这二十分钟里,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是小说写的最精彩的是他在生命的最后发出的命令。
二、船长“语言”
默默的读课文,找一找,划一划,船长的哪些命令给你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联系上下文反复的揣摩这些命令的语言,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或发现,留下思考的痕迹。
在探讨中,借助时机导学前文。“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面前,你就开枪打死他。”这是一道无情的命令,看看船长在什么情况下下达的?在教学中牵引学生回到前文,对比中感悟。
从命令的内容说开去。船长对船的炉子、机器等是非常熟悉的;船员对机器、炉子等了如指掌,可见虽然是生死攸关的时刻,可他们都在岗位上,这是一支高素养的船队。在嘈杂的人群中,船长的“话”是说给乘客听的,“够了”“全部救出去”这些话能安抚人心,促使人们信任船长,听从指挥。
关注命令中的长短句:
“洛克机械师你在哪儿呀?”
“船长您在叫我吗?我在这呀!”
“炉子现在怎么样了?”
“已经被海水淹了。”
“那么炉子里的火呢?”
“火也全部熄灭了。”
感受文字的奇妙,不是文章字数多就美好。很多孩子在叙事时都喜欢用对话,可惜多是废话。要在适切的情境中说合适的话。
三、船长“文学”
课文明明写的是船长最后的二十分钟,为什么雨果的评价却是一生的?二十分钟正是船长一生的写照,一件事写尽一生,这就是大师文笔的魅力!
我们都为船长“徐徐沉入大海”感到惋惜,为什么雨果在写小说时要设计这样的结尾呢?你设想的美好结尾是怎样的?莎士比亚说:所谓悲剧就是把美好粉碎给人们看。雨果被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他的小说结尾颇有匠心。
本文的课题是《船长》,中学语文教材中课题是《诺曼底号遇难记》,哪个问题更合适,借助文章的内容说说理由。
一堂课承载的东西多了,就会因泛而失本。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感觉到了学生的智慧与激情,也感觉到了智慧掩盖下的一部分学生的疲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