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小羊”他是“狼”
汪海英
在本学期的两次听课中分别听到两位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运用了角色表演的方法。什么叫角色表演呢?我在网上查了一下它的定义:角色表演是一种通过行为模仿或替代来影响个体心理过程的方法。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扮演文本中的角色,进行现场表演,通过观察、体验,进行讨论分析,从而使学生受到教育。
案例:二年级上册《狼和小羊》第二课时。
在总结拓展环节,这位老师是这样设计的训练分角色朗读,指导学生进行角色表演的。
1、播放动画《狼和小羊》
2、分角色表演。
(1)同桌表演。
(2)指名表演,让学生评价。狼演得怎么样?小羊演得怎么样?
(3)同桌再练一练。
(4)再指名表演。这一次给两个学生戴上了狼和小羊的头饰。
对于这样一个童话故事,角色对比很鲜明,角色之间的互动对话又很丰富,是很适合用角色表演的形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首先,这位老师在设计这一教学环节时体现了一个层次性。先是看《狼和小羊》的动画,让学生进入故事情境;然后同桌表演,再指名表演,让其他学生对指名的学生进行评价;然后再练,再指名表演,这一次让表演的学生戴上了狼和小羊的头饰,更加丰富了角色的形象。从这两次表演的安排来看,教师的指向和目标都非常明确。
其次对于角色表演而言,这位教师又体现了一个过程性,在讲读课文的过程中作了充分的准备。其实不难发现,这位老师在讲读课文的过程中对故事中这两个角色的表演要求就有所渗透了,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体验狼和小羊的个性品质。特别是在理解狼第一次找碴的时候,小羊回答狼的话,一开始一位小女孩站起来读,小女孩读的声音很温和,很好听。老师就及时评价:“这是一只温和的小羊!”然后再让学生关注到小羊说的话中的“您!”,再让学生懂得这是一只有礼貌的小羊。后来最让人惊喜的是,学生还从小羊的话中,读出了这是一只聪明的小羊,老师在这里引导得非常精彩。
再次,这堂课上所呈现出来的角色表演的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表演的真实性。在课堂上根本就看不出让学生预先操练的感觉。其实我们要相信学生,事实上学生演得不好不要紧,学生演不好,正是你教学资源的所在,你可以去指导学生如何去演。
最后,这位老师又让表演狼和小羊的学生作为两个角色的代言人,老师对这两位同学说:“现在你就是‘小羊’,他就是‘狼’!”然后问大家:“同学们你们有什么话想对狼说?还有什么话想对小羊说?”这样让表演的情境更加丰富了,同时也让学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最主要的是将表演的情境和课文的情境紧密地结合起来。
应该说,角色表演是学生解读文本的一种全新的阅读探究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进行全身心的感受。课堂表演不同于文艺演出,它不是排演成熟后的成果展示。学生进行表演和排练的过程是琢磨课文、推敲语言、并且将课文的语言进行内化和释放的自能的阅读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课文进行全身心的感受,把抽象的语言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动作,其实这就是对语言进行积极地感知、理解、迁移、积累、运用的过程,也是使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成为一种动态的生成过程。
学生学习课文,心中多少都有自己的体验,而将这种体验融入文本的角色,这种体验将在角色的深处愈演愈烈,形成体验的良性循环,进而学生可以更加准确、迅速、全面地把握文本的人物,也使学生语言实践活动成为学生认识自我、表现自我、塑造自我的过程。
同时,角色表演也会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受到动口、动手、动身、动脑等全方位训练,不但掌握了基础知识,而且形成了一些简单的表演技能。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才能改变冷清、沉默、拘谨的气氛,使每一个学生敢于表演,善于表演,充分表现自己。这样,学生实践能力就能在表演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所以,我们应在成熟的时机,运用角色表演的手段,让学生获得语言能力的提高,思维品质的提升,人物情感的体验,真正地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