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访问量统计   总访问量统计
当前位置:首页 >>科研园地>>教学随笔>>文章阅读
有感于“不足”
发布时间:2010-11-30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陈岳峰
 

《海伦.凯勒》记叙了海伦一岁半时遭受了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不幸,在沙利文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下,以惊人的毅力刻苦学习的故事,表现了海伦对生活的热爱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在教学设计时我紧紧扣住“不屈不挠”这一中心词,应用角色体验的方式,把海伦的精神传递到了学生的心中。但是课后心里总是对课堂上的一个教学环节感到有些不足。

师:读读课文,如果课文在你的脑海中浓缩成一个词,会是什么?

生:不屈不挠、身残志坚、自强不息、永不放弃、奇迹等。

师:能说说理由吗?

生:海伦很小就双目失明,双耳失聪,但是她没有向命运低头,勤奋好学,顽强拼搏最终上了大学,所以我用“身残志坚”来概括。

生:课文末尾的中心句“海伦.凯勒这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永远留在世人的心中。”关键词就是“不屈不挠”。

生:一个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孩子,凭着顽强的毅力成了大学者。这绝对是个奇迹!所以我用“奇迹” 来概括。

……

师:再读一读课文,完成填空:

当读到————,我深感————。

(学生的回答,紧紧围绕海伦.凯勒“不幸——学盲文——学说话——上大学”的四个板块,或是同情,或是敬佩,或是震惊等)

师:这就是会读书,深入到课文每个词语、每个句子中去,用自己的心去与海伦.凯勒对话,真正读懂了海伦这个人。

反思:

课后我自以为引导的挺巧妙,学生学得挺投入。可是细细反思我不禁想到了文中的另外的人:沙利文老师、萨勒老师、她的爸爸妈妈。

当海伦与有声有色的世界隔绝后,她不能倾诉心中的希望和要求,“变得暴躁起来,脾气越来越坏。”而让她“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学会用手指说话”的应该是沙利文老师,帮助指导她“开口说话”的是盲哑学校的萨勒老师,而自始至终深爱着她的是爸爸妈妈。

的确,文本的主旨是学习海伦“面对逆境,自强不息、永不放弃。”但是作为老师应该站得高一些。我应该在课未点拨一下:对于这篇课文,除了海伦.凯勒,还有哪些人同样会留在我们心目中?这样做,不但不会冲淡主旨,而且让学生明白:不要忘记拼搏,不要向命运低头,也不要忘记感谢所有关爱过你的人:记住“鲜花”,更要记住“绿叶”。这样一来,孩子们的认识就会更丰满、更充盈、更深刻。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