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引导,促进知识内化
——听贲友林《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后的思考
在金秋十月,我有幸来到南京东南大学参加江苏省11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在这里聆听了名师的课堂教学。曾经在《此岸与彼岸》中邂逅
在去年我也以这一课在教研组上了公开课,当时感觉自己上得还是比较成功的。导入时我的设
片段一:(我的课堂)
自主探究
师:从第一幅图变化成第四幅图,你从哪些方面看出是放大的?
生1:长和宽都变大了。
生2:面积变大了。
师:你同意谁的观点。
生3:我觉得应该是从长和宽都变大了。因为第二和第三幅图的面积也变大了。
师:那么下面我们就从长和宽入手来研究图形的变化规律。请同学们拿出探索一,量一量,比一比,看谁最先发现其中的变化规律。
(学生活动)
交流:
生1:放大后长方形的长是原来长方形长的2倍,放大后的宽也是原来长方形宽的2倍,放大后的长和宽都是原来的2倍。
生2:放大后长方形的长与原来长方形的长的比是2:1,放大后长方形的宽与原来长方形的宽的比是2:1。
师:我们把这两幅图的长看作一组对应边,同样宽也是一组对应边,我们就说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的长度的比是2:1(板书)
小结:像这样把长方形的长和宽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的长度的比是2:1,这时我们就说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放大。
片段二:(
师:从图一到图四是怎么放大的?我们必须知道它们的尺寸。(出示尺寸:图一长
生1:按1:2的尺寸放大的。
生2:现在长是原来长的2倍,宽也是原来宽的2倍。
生3:按1:4放大。
生4:2:3=4:6是一个比例,是按这样放大的。
生5: 3是6的1/2,2是4的1/2,所以是1:4放大的。
师:还有可能是几比几?这几种方法对不对?(生思考)是对是错有一个很简单的解决方法,找不说话的老师“书”,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读一读,把你认为重要的地方圈出来。
(学生看书,交流)
师出示书中的话,问:有需要解释的地方吗?(师生交流了对应边长的含义)
师:再看这段话,说说你的想法?
生1:刚才我们两个都错了,是边长的比,不是面积的比。
师:现在我们发现图一按几比几放大成图四的?
生:2:1。
师:回顾一下,关于图形的放大要注意什么?
生7:放大后的边长是前项,放大前的边长是后项。
生8:放大后的比前项比后项大,而缩小后的比前项比后项小。
我的思考:
听了
在
正如《人如何学习》一文中所述:学生在来教室时,也带来了他们对世界已有的看法。如果没有最初的看法,他们可能无法领会在教室中所接受的新概念和信息。我们的教学确实不能只从教师的角度去思考教案,而也要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学生的学案,教学真不是为了教而教,而应该是为了学而教。我们教师要在自己的课堂上做好引导者的角色,合理引导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这样我们的孩子才会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体会到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