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实验不一定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姚军华
物质的燃烧一般来说要满足三个条件,即:一要有可燃性,二要有O2,三温度要达到着火点。在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时,结论我们通常通过学生的实验得出,结论的得出自然,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然而,在探究第二个条件时,往往会出现一些偏差。
教学过程中通常设计这样两个学生实验:两支燃着的蜡烛,一支在空气中燃烧,一支用玻璃杯罩住。学生边实验,边观察现象:过一段时间,玻璃杯罩住的蜡烛火焰熄灭,另一支正常燃烧。按理说,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物质的燃烧是需要O2的,原因是蜡烛燃烧消耗了O2,所以蜡烛熄灭。然而,有的学生会得出:蜡烛燃烧生成了CO2且在玻璃杯中无法逸散,而CO2不仅不能燃烧,关键是不能支持燃烧,所以熄灭的结论。理论上讲是正确的,而且学生的分析也入情入理,合乎逻辑,除此之外,另有一部分成绩较好的同学根据平时加深的习题也会提出:燃烧不一定需要O2,因为镁条在N2中、CO2中也都能燃烧。
通过实验,教师的预设是得出“燃烧需要O2的结论”,没想到却生成了两个新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两个矛盾呢?
对于没有O2也能燃烧的问题,这一点我们只要增加一个附加条件“这里所说的燃烧是指一般情况下的燃烧”即可解决,像“镁条在N2中、CO2中都能燃烧”,这是今后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留给同学们高中再来解决,无形中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深造的欲望。
其实,另一问题的解决也很容易,只要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前面做过的一个实验“利用红磷的燃烧探究空气的成分”,即可轻而易举地解决问题:过量的红磷在集气瓶中燃烧生成了白色固体P2O5,并未生成CO2,最后红磷也熄灭了。此实验与“玻璃杯罩住的蜡烛火焰熄灭”实验相对比,结论水到渠成,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