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平时的生活阅读,在乎的是文本“说了什么”,而语文阅读教学关注的是文本“怎么说”。学生阅读文本常常会在不经意间从文本表面“滑”过去,对文本“怎么说”缺乏敏感。阅读教学就是要从文本中学生似乎已知已会,其实还是未知未会的内容,通过恰当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学生对熟识的文本产生陌生感,从而产生浓厚的研究欲望,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
《天游峰的扫路人》结尾写了这样一段话:“老人朗声大笑。笑声惊动了竹林里的一对宿鸟,它们扑棱棱地飞了起来,又悄悄地落回远处,。”学生粗一读,没有什么不明白的,。但是“飞起来”,却“又悄悄地落回原处”就显得很特别。一般写鸟被惊起之后,总会写它飞走了,而这里却写鸟又落回原处。如此一追问,学生顿时感觉此处写得并不寻常,熟知的文本立刻有了阅读的“距离”,而这种距离恰到好处地引发了学生对言语的推敲和揣摩:此处写宿鸟,其实是在写老人,老人离不开这里,老人早可以退休却仍在扫地,,因为他离不开生活的这座大山。这样一想,学生豁然开朗,文本中的语言,初看都懂细一追问,却说不出言外之意。所以我们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才能变“熟悉”为“陌生”,凸显这些语言的阅读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