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全文分“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
教学中我并没有“循规蹈矩”逐段教学,而是从学生阅读心理出发,大胆地重组教学内容,从看故事入手。首先我引导学生思考:吴王下了死命令准备攻打楚国,最后怎么又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学生通过阅读、交流知道,吴王是听了少年“螳螂捕蝉”的故事后才打消了这个念头的。接着我便乘热打铁的追问:“螳螂捕蝉”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这样便巧妙地将文中9~11小节重新整理成一篇完整的寓言故事,再让学生通过读故事、讲故事、议故事,使学生明确蝉、螳螂、黄雀它们眼前的利益和身后的隐患各是什么?让学生感悟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让学生对“螳螂捕蝉”这个故事有一个整体形象的感知。
整个课堂教学,以发展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主线,安排了听、说、读、思等语文实践活动,把朗读、感悟、复述等整合成几个生动活泼的板块,力求使学生在层次分明的实践中得到全面的训练和整体的发展,既让学生做到了读好小故事领会大决策,又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训练学生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