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识字教学中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潘雅频
片断回放: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黑板上的生字谁会读?老师不教,会读得勤奋,聪明。(蔬菜、亲戚、捐献)
第一个词语:蔬菜
生:蔬菜。
师:很好,还有谁来读?
生:蔬菜。
师:你吃过什么蔬菜?
生:萝卜、青菜、黄瓜……
师:对。这些都是蔬菜。我们不光要吃荤菜也要多吃蔬菜。
第二个词语:亲戚
生:亲戚(没有读轻生)
师:差一点就对了。再请一个同学来读。
生:亲戚。(还是没有读轻声。)
师:戚,单个字读“戚”,由尗、戊组成,表示一种兵器。戚,单独时读“戚”,大声读。
学生大声读“戚”。
师:亲戚连起来时“戚”字读轻声。你有哪些亲戚?
生:叔叔、阿姨、舅舅……
师:爷爷是不是你的亲戚?
生:对,有婚姻关系的是家人,不是亲戚。有血缘关系的是亲戚。
师:我是你的亲戚吗?
生:不是。
第三个词语:捐献
师:你有过捐献吗?
生:大地震的时候我捐过书给灾区的小朋友。
生:大地震的时候我捐过书,捐过衣服。
生:我捐过钱。
师:有过捐献的人是有爱心的,是善良的人。
出示填空: máng cuì
( )童 轻 ( )
( )碌 青 ( )
指名上黑板填空。
师:读词语,有什么不一样?
生:读音一样,字不一样,意思也不一样。
师:(指着黑板上的生字盲)上面是亡,亡是失去的意思,失去眼睛是盲人。(指着生字忙)失去了心,原来指人慌乱,现在指很忙。
师:两个(青翠、清脆)的意思一样吗?学生没有反应。
师:听老师说一句话:在一片青翠的竹林里传来了一阵清脆的鸟鸣声。青翠的竹林是哪一个青翠?清脆的鸟鸣声呢?
生:青翠的竹林是下面一个青翠,清脆的鸟鸣声是上面一个清脆。
师:对。上面一个清脆表示声音悦耳、动听,下面一个青翠表示颜色青青的,很好看。
……
评析:听多了一二年级的识字课,听惯了中高年级的阅读课,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所执教的一节四年级的语文课《“蕃茄太阳”》中的识字教学让我耳目一新。上述教学片断中,真正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薛老师采用的是集中识字的方法。第一部分学习的三个词语,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词语,认读的难度不是很大。薛老师直接让学生认读。第一个词语“蔬菜”,在学生认读后,问学生知道哪些蔬菜,教育学生要多吃蔬菜。第二个词语“亲戚”,则对生字“戚”的音、形、义都展开了细致的教学。学生两次都没有读好轻声,在学生自主学习出现问题时,薛老师告诉学生“戚”字的本音是qī,在词语“亲戚”里读轻声,接着把“戚”字拆分成“戊”和“尗”,告诉学生这在古代是兵器。再问学生“你有哪些亲戚?爷爷是不是你的亲戚?我是你的亲戚吗?”来区分亲戚和家人,相信学生一定能牢牢记住这个词语了。第三个词语“捐献”,薛老师采用的是让学生说话的方法。“你有过捐献吗?”,既进行了语言的训练,又不着痕迹地进行了思想教育,可谓一石二鸟,一箭双雕。在第二部分的四个词语中,薛老师采用的是比较识字的方法,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他先请学生写出生字,再让学生比较有什么不一样。学生马上发现这两组词语读音相同,但字形不同。于是,薛老师细心分析“忙”和“盲”这两个字的字形和字义之间的联系。在学生说不出两个(清脆、青翠)的意思有什么不同时,薛老师立刻把这两个词语放进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展开教学。在本课词语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七个词语又有所侧重,或音、或形、或意。真正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