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丽新:追求真实有效、互动生成的课堂
今天有幸听了特级教师许卫兵老师的一堂数学课《认识分数》。听了许老师的这节课,我有这样一个感受:数学课堂是学生发展的天地,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享受教师服务的过程。我觉得许老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力求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追求真实、有效、互动、生成的课堂艺术。
1、真实。真实的课堂摒弃演练和作假、真实的课堂不能无视学生的学习基础,把学生当成白纸和容器,随意刻画和灌输。本堂课中,许老师非常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本节课《认识分数》是三年级下册教材中的一个内容,学生在此之前在三年级上册中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初步了解了分数的基本含义。但上册的认识分数都是把一个物品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1份,而本课的认识分数的重点是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1份。根据学生这一实际,许老师精心设计了猴妈妈分苹果给4只小猴吃的学习情境。先是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只猴子吃其中的1份,也就是四分之一,接着是把8个苹果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猴子取其中1份(2只),也是四分之一。这样的设计虽然非常没有非常豪华、惊喜的感觉,但非常地尊重学生,完全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学生着想,从复习原来的分数自然而然过渡到认识今天的分数。让人感觉非常真实、自然,似一股清泉。
2、有效。有效的课堂追求简单和实用,应该让学生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就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不是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数学,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而不是只动口不动手,只计算不应用。这节课中许老师在一开始引导学生分猴妈妈的苹果的第二筐苹果时先让一个学生到黑板上演示一下怎么分的,紧接着许老师没有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分一分,再鼓励评价看到底哪种方法最好,而是自己直接在黑板上板演用虚线的方法分一分,并且让学生知道用虚线分一分的方法是非常好的一种方法。这样的设计虽不像有的课堂那样显得热闹非凡,但却非常有效,为后面的练习节省了很多时间,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3、互动。互动的课堂追求对话与共享。教师和学生不仅仅是通过语言讨论和交流,更主要的是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教师凭借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社会阅历感染和影响着学生。同时,学生的见解和来自学生的生活经验也个性独特地展示在教师教师学生面前。许老师今天的课堂中,有他与学生的互动,也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每次遇到问题,许老师不是直接评价学生的对错,而是让其他学生也来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在交流得差不多时许老师才予以一定必要的小结,使学生的思维更科学、严谨。这样的课堂改变了过去那种一人讲,大家听,师演示,生观察,孩子们是在被动地听数学、看数学。而许老师的课堂不只有师生互动,更有生生互动,老师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孩子的学习活动中去,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孩子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思维得以自由发展,不仅学会了知识,形成了技能,同时学会了与人合作、与人交流。
4、生成。生成的课堂需要耐心和智慧。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设、不可复制的动态生成的生命历程。在生成的课堂上需要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需要教师展示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特别是善待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不足,运用教师的智慧耐心引导学生。使之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获得健康的人格。许老师的课上,在练习时,出现了这样一个题目:10只小鸭,其中的2只小鸭是这10只小鸭的几分之几。有一个学生说是五分之一,有一个学生说是十分之一,当出现两个答案时,许老师没有直接批评那个错误的学生,而是让学生再次看一下题目是把这些鸭子平均分成了几份,学生马上看出是平均分成了5份,接着许老师又问:“那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1份,应该是几分之几?”学生马上统一了意见是五分之一。这样的处理生成的方法,既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让学生养成了细心看题的习惯。让学生在获取正确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健康的人格。
2010-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