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毕业复习过程中,学生无数次的练习,让我在批改作业时苦不堪言。因此,我在批作业卷时总有一个惯例:先抽出班里的二、三位优秀学生的作业,核对一下解题过程与答案。核对后,作业的正确答案也就有了,这就避免了我逐题解答的麻烦,而且连续批改几个同学的作业后,整个的答案也就基本记住了。接下来批改其余的试卷速度就快多了。批改作业是每位数学老师每天必须要做的“作业”。我的想法是要尽可能少用一点时间,把节省出的时间用于备课,以准备充分的课堂获取高质的课堂教学效果。
在一次毕业模拟练习试卷上有这样一道题:
一辆汽车由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80千米,已经行了1.5小时,已行的路程是剩下的路程的3/5。按这样的速度,剩下的还要行多少小时?
我先批改了班上一位很优秀的学生小潘的试卷,他是这样解答的:
80×1.5÷3/5 200÷80=2.5(小时)
=120÷3/5
=200(千米)
我看了后很坚决地给他的答案打上“√”。改过几张试卷后,小蔡的解答映入眼帘。小蔡——一位比较调皮、成绩在班上处于中等偏下水平的学生,他的这一题与小潘的解题过程完全不同,答案却是相同的,他是这样解答的:
1.5÷3×5
=0.5×5
=2.5(小时)
我想了想他的解答过程,觉得他的解题思路完全正确,并且是所有学生中最简单的一种方法。可是,他能说出他的解题理由吗?我产生了怀疑,因此我在他的这一题的答案旁划了个“.”,并没有扣分。(我批改作业的符号,对的就打“√”,错的不打“×”,而是划个“.”。个人想法是:感觉“×”视觉刺激太大,改划“.”温柔一些。)
后来在讲试卷时我把小潘的解题思路讲了一下,其他同学也很认同,都照着这种想法改正过来了,小蔡也把那一题按小潘的思路改正了。当他拿着改好的试卷给我批改时,我想起了他的解题方法,就笑着问他:“小蔡,你一开始做的答案也是正确的,你能说说为什么这么做的吗?”他也笑着回答说:“我说不清楚,只是觉得这样也可以算。”我接着说:“那么你的试卷上还得扣五分。”于是我红笔一挥,在他的试卷上又扣去了五分。接下来,我又把小蔡的解题思路在班里讲解了一遍,并说明这是这一题最简单的解题方法,连小潘听了也连连点头。
后来我开始反省自己:原来在我的心目中并没有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尽管平时在口头上一再宣称“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事实上,每一位学生在我们内心的“位置”是不同的。批改作业时,我先抽的那几位就是我心中的好学生。小蔡在我的心中就是一个中下等的学生,而且他做作业的字迹又十分潦草,他的简单而正确的答案我就没有给予他肯定,还因为他没有说出解题的理由而扣了他的分,假如换了小潘的话,我会毫不犹豫地给他打“√”的,这种解题思路也就不会有这一系列的波折了。我这样做会给小蔡带来怎样的影响呢?或许他会为此在今后的学习上不再自信,他会想“反正老师会因为我没有讲出理由,把我做对的题都批错的”,而丧失了勤于动脑的好习惯。我错了……
回味批改的过程,我在不断地反思自己。思考,带给我痛苦;思考,又让我更清醒地认识着自己的一言一行、所作所为。这样的思考,是一种自觉,也是一种担当,是一种快乐。快乐是因为我不断认识着自己;痛是因为我无情得解剖着自己;而这种痛,又是一种解脱、超越,与快乐同行。
后来的每一次练习卷,我都要自己亲自做一遍,做好“下水”解题,考虑到每一题的多种解法,避免再出现类似的情况。
其实错误与成长相伴而行。面对错误,不必假装遗忘,不必耿耿于怀。错误是阳光的,正视“错误”,认识“错误”,应用“错误”,我们就获得了成长。成长的过程,痛并快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