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枝的学问》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我”在桃园看王大伯剪枝并了解到剪枝的原因,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减少”是为了“增加”,减去又粗又壮的枝条是为了剩下的枝条能更好的吸收营养,更好的生长;也告诉了我们: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
这篇课文以事情发展的顺序,以 “我”“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的心理变化为线索,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娓娓道来。最后,“我”的感悟写得含蓄蕴藉,虽未一语道破,但读者心中自明。了解了文本的重点,我的课堂教学就有了精彩的生成。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此,我精心设计了揭题。正好,这次所教的班级的特色是“绿色家园”,于是设计了这样的揭题过程:首先围绕了本班的特色建设作了一番交流,在了解了他们对绿色植物的喜爱之后,我将其中一位学生种植的海棠花出示,在他们没有预料之时减去了2个枝条。这一剪,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疑惑与好奇:“好好的海棠花为什么要减去枝条呢?”“剪了枝条,海棠花还能长得好吗?”趁势我揭示了课题:“可有位种桃能手,他就会在每年的冬季为满园的桃树剪枝。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问这位种桃能手吗?”(板书:剪枝)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立马提出了这些问题:为什么要剪枝?剪枝后还能结出大桃子吗?剪枝会影响收成吗?对此,我总结到:“当你们把这一个个问题解决了,你就收获了剪枝的学问。”(板书:的学问)
揭示课题后,就引导学生紧扣课文中 “我”的心理变化来进行探究性学习。第二、三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通过边读边想,主要让学生明白:王大伯为什么要剪枝?重点理解王大伯的话。但作为第一课时,还是以读为主,在读中同时还要从王大伯的剪枝动作中体会他确实是种桃能手。“‘咔嚓、咔嚓’,随着剪刀挥舞,一根根枝条被剪了下来。”在朗读时,一是读出象声词的快体会王大伯们剪枝时是又快又准,技术熟练;二是在模拟“挥舞”中体会他们剪枝时眼明手快。
在学习第四自然段中,让学生将段落想象成两幅图。一副是:桃花盛开图,一副是:伙伴嬉戏图。而后让学生运用多种形式朗读,抓住“红云片片”、“无数的蜜蜂”、“欢天喜地”、“飞舞”、 “奔跑”、“嬉戏”等词在朗读中想象体会桃花园的美丽景色以及“我”与小伙伴们嬉戏的欢乐情景;抓住“早日”体会“我”盼望桃园丰收的急切心情。
在整个读书活动中注意了两点:其一:课文是通过人物对话来揭示“剪枝的学问”的,我们要放手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去琢磨、去感悟,既不要作琐碎的讲解或提问,更不要借题发挥,以致节外生枝。其二,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让学生如临其境地深入体会,反复诵读,并把自己的体会交流出来。
教学就如剪枝,也是一门学问,适当地减去繁琐的讲解,多一点空间让学生自己品读体会,反而会提高学习的效率!这也正符合了我校“高效课堂”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