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超越时空的界限
东青实验学校 蔡凤娟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艰难的困境中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课文在第三小节讲到谈迁在《国榷》书稿被偷后不顾年老体弱,毅然重新编写。这一小节最能表现谈迁那坚强意志和毅力,是文章重点和中心所在。如果光是读读文本的内容是远远不够深入体会谈迁的艰辛的。如何才能挖掘其深度?我想只有超越时空去看清谈迁是怎样重新再来的。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师:同学们,从头再来,说起来容易,可是做起来难哪!没有百折不回的信念,20多年的心血,500多万字的巨著,何以从头再来?同学们,让我们把心钻进去,想一想:300多年前,生命走上最后光阴的谈迁,他是怎样从头编写这部史书的?一起 默读第三自然段,你能从文字的阅读中,想象着仿佛看到他在干什么吗?
(学生读课文,然后交流)
生1:我仿佛看到了谈迁背上背着沉重的包袱,在路上走着,他瘦弱的身体好象经受不起风吹,但是脚步却很坚定。
生2:我仿佛看到了谈迁背着包袱在向北京郊外的人们打听着前朝的逸闻,他不厌其烦地一个又一个人问着,只见有人摇摇头走开了,有人摆摆手说不知道,还有人干脆不理他,又一个白胡子的老者走过来,谈迁赶紧走上前有礼貌地向他打听,老者回忆着告诉了他,他很仔细地听着,惟恐漏掉一点。
生3:我仿佛看到了谈迁穿着一袭破衫,背着包袱,迎着扑面而来的风沙艰难地走着,风沙迷失了他的双眼,他用长袖擦拭一下,继续前行,好不容易来到目的地,他仔细地考察着周围的环境,并拿出笔来作重要的记录。
生4:我仿佛看到了谈迁在黄昏,面对一盏孤灯,独自专注地伏案书写着,渴了随手喝一口桌旁的凉茶,手酸了,放下手中的笔,敲一敲肩背,继续拿起笔来书写,夜深了,谈迁还在埋头书写着……
生5:我仿佛看到了谈迁在4年的时间里,每天从早到晚,从黄昏到深夜不停地书写着新书稿,简直是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啊!
……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不仅读懂了文本,还能透过文字想象到更多的内容。是的,事情虽然过去300多年了,但是,只要我们用心去读,放飞想象的翅膀,我们照样可以飞到谈迁的身边,看到300多年前谈迁是如何奋斗的。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走近谈迁。[播放音乐,教师导语]:“也许在黄沙漫天的早晨,我们的谈迁 ……也许在风雨交加的黄昏,谈迁……也许累得病倒在床上,谈迁……还有很多很多的也许等待着你们去想象,同学们,拿起笔来,把你们想到的写出来。”
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埙曲《哀郢》,学生在的创设环境中进行练笔。 然后交流,由于受到前面铺垫的启发,会想象出谈迁编写史书过程中的一、两个细节, 书写出感人的一幕幕,从而让学生从心底里感受出谈迁顽强的毅力与坚定的信念,感受到一个伟大的灵魂!
所以,在阅读中,要让学生的思维突破时空的界限,才能领略到无限的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