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少一点缺憾
沈春法
下面是在教学《夹竹桃》时的一个小片段:
师:读了课文第3段,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生1:有。课文是写夹竹桃,可第3小节却根本没提到夹竹桃,这是怎么回事?
生2:好象有些离题了……
师:很好。大家能对名家作品提出不同的看法。这种质疑精神值得表扬。那么,这第3小节到底是不是离题了呢?请大家读一读这一节,看了这节写了什么,同桌交流一下。
(生读、交流)
生1:这段话写了从春天到夏天,院子里的花花开花落。
生2:这一段里写了十几种花接连盛开。
师:说得不错!那写这些花跟夹竹桃有什么关系呢?你们读读第4节,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读第四节)
生1:从春天到秋天,夹竹桃都在不停开放。
生2:夹竹桃开花时间长,
生3:正因为夹竹桃能适应春的和煦,盛夏的暴雨,深秋的清冷,所以显得很有韧性。
师:现在再想想第3节的写作用意呢?
生1:写其他季节开的各种花是为了突出夹竹桃的花期长。
生2:其他花与夹竹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显出了夹竹桃的韧性!
师:对,这是一种衬托写法,表面上与夹竹桃无关,实际是进行对比,让我们更加认识到夹竹桃花期之长,韧性之可贵!
师:大家还有问题吗?
生:冬天也有花开,为什么作者不写冬季的花呢?
师(停顿、思考):这可能是因为夹竹桃冬天不开花吧!所以也没有必要写一年四季院子里花开花落的情景,而只写了一年三季……
…………
反思:说实在话,课上到这里,我有点背上出汗的感觉。原本以自己的设计而有些自鸣得意:引发学生对第3节的质疑从而突破教学的一个难点,认识夹竹桃韧性的可贵。虽然最后难点突破了,但却又冒出了一个新的问题:为什么只写一年三季(春到秋),而不写一年四季的花开花落呢?这个课堂的生成是我根本没有预设的。所以当时也只能凭自己的经验作了解答,似乎也合理。而且后来我上网查了有关资料,了解到夹竹桃的花期确实是从4月到12月。不过前几日看到了季羡林《夹竹桃》的原文(课文选用了一部分段落),才发现,自己犯了一个经验主义的错误——冬天,夹竹桃也开花,不过那是在南方,只要温度适宜(一般在15℃上),夹竹桃就能开花。
再反思我们平时的备课,常常自我感觉良好。可当我们一走进课堂,遗憾便一个又一个来了。说到底,还是我们主观的想法太多,对学生可能的反应估计得不充分。也就是备学生备得还很不够。
虽说课堂教学是一门永远留有缺憾的艺术,但这不应成为我们的借口。因为,完美总是我们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