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之过
姚军华
事例一:
物理、化学学科上有很多计算题,目的是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对有关原理的应用,对学生能力的提升,因此对数字的运算上并不设置过多的障碍,往往都是最简单的数学计算。然而,就是这些最简单数字的运算,学生在练习时,往往在运算上会造成无谓的失分,尤其是近阶段进入中考总复习后,运算上失分情况尤其严重。平时做个有心人的话,不难发现原因:理化教师在进行例题的分析和试题的讲评时,往往只注重方法的介绍,原理的分析,而忽略对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总认为运算能力的培养是数学老师的事情;学生方面,由于作业多,只顾赶任务,也往往忽视运算,只注重理解,再加上压力大、负担重,导致学生粗心大意,如此等等,怎能不出错。
事例二:
某年,化学中考试题考了一道这样的选择题:
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
A、吸付 B、潮解 C、甘锅钳 D、法码
以上四个选项都是化学上的专有名词,常用名词,其实是一道非常简单的题目,只不过化学上考了一个语文上常考的错别字识别题而已。然而,当年中考的失分率却是相当严重的,因为是化学的专用名词,所以不允许出现错别字,尽管学生对这些名词耳濡目染,相当的熟悉,然而,平时动笔写下来的机会却很少,有些化学教师也会过高地估计学生的水平,从不把错别字当回事,以至于出现了无法挽回的损失。
事例三:
有些理科教师的普通话很不标准,也会给学生掌握知识带来一定的难度,比较典型的事例是:化学上的“分液漏斗”,学生会听成“封液漏斗”,“长颈漏斗”学生会写成“长劲漏斗”,等等,教师的失误,往往给学生造成较深的印象难以纠正。
……
生之错,师之过!
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