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教务处主持召开了九年级任课教师会议,会议上通过了一项重大的教学改革(实际上只能算得上是一项教学措施),即:所有学科每节课均设置10~15分钟的课堂练习,以16K小试卷形式出现,当堂完成,下课后收上来批改。
这项措施在出台之前,教务处做了广泛的调研,征求了部分教师的意见,绝大部分教师在调研时,观点是一致的:一是认为实施“精讲多练”很有必要,讲得再多,还不如学生当堂练习来得效果好;二是课外做的练习,学生抄袭情况严重,部分学生作业效果等于零。
其实,这项措施,不管是“洋思中学”,还是兄弟学校,都有着成功的经验,基于教师有着统一的认识,因此,课堂教学改革,存在着成功的基础。
但,从实施两周的情况来看,各教师执行的情况并不是十分的理想,总有一部分教师找到各种理由来搪塞,来推托,执行起来,瞻前顾后,闪烁其词,言行不一,为何破坏规矩?究其根本,不外乎以下几方面原因:
1、教师的认识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一、部分教师认为,从理论上讲,的确应当如此,但学科有学科的特殊性,比如政治、语文,没有必要每堂课都这样做(难道文科只靠教师的一张嘴就能解决问题了吗?);二、总有部分教师生怕讲得不到位,讲得不多,学生理解不了,接受不了(低估了学生的能力)。
2、“惰”字在教师心里作怪:因为“精讲多练”势必要求教师要吃透课程标准,认真备课,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哪些知识点要讲,怎么讲,讲到什么程度,哪些知识点只要一带而过即可,或者不讲,都要教师花一番心思,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些都不如备一个简案来的方便或者延用旧的备课来的省时,省事);再者,每节课都要精心准备一张小试卷,太麻烦,太耗时,还不如书上,或练习册上或现成试卷上的题目直接布置给学生做来的方便(典型的拿来主义,孰不知有些题目,不适应我们的学生,或不切合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实际,使学生多做了不少无用功)。
当然,还有一些其它方方面面的原因,这里不再一一赘述。但,我想如果我们的教师不能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并将观念落实到行动中,那只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与日俱增;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将成为一纸空文,即使侥幸提高了成绩,那也必将是建立在学生的痛苦之中的成绩,对学生是一种摧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