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顾城的这句诗一直是我所钟爱的。每当我迷茫徘徊时,这句诗总是能给我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带着九月骄阳般热情的我,踏上了梦寐以求的工作岗位,开始了我教书育人的生涯……
几个月的时间,似乎是那么的短暂,可是语文教学在我心中的问号越来越大,大得让我不知道语文到底该教些什么,大得让我不由的让我发出这样的感叹:“我觉得我越教越不会教了”。可能有人会笑我才教了几天书啊,就有这样的慨叹,但这却是我的肺腑之言。有段时间,对于语文教学,我犹如行走在黑暗中,抑郁苦闷,难以释怀。
翻书?书中充斥的都是新课程理念。我不敢说新课程改革不好,但它始终离我们的教学实践太远,或者可以说这种改革某种程度上带有盲目性。毕竟改革,这个词的方向性很难把握,是否正确,还需经过时间的检验。
机缘巧合?苍天悯人?感谢东青,感谢中国,感谢全宇宙,我竟然有机会赴参加江苏省中学语文优秀课教学观摩活动——苏南六市一等奖获得者对语文进行的精彩演绎。我想,真是一个机会,一个寻找语文方向的绝好机会。
第一天,当汽车缓缓驶向苏州星海学校时,大雾弥漫,这似乎预示着我寻找光明之旅的开始与艰难,但我相信困难阻挡不了勇者的脚步,坚持不懈,总有拨开云雾见日出之时……
两天时间,七节课,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不能说让我对语文教学恍然大悟,但确使我黑色的夜空中闪现几颗明星。
第一颗明星:年轻不是借口
六个城市,七位教师,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年轻。我惊叹,他们的成长是如此迅速。想想自己,不免有几分惭愧,当我还在迷茫徘徊时,他们已登上成功的讲台。我再也不能给自己寻找“我还年轻”“我没经验”诸如此类的借口,他们可以,我为什么不可以?
第二颗明星:语文的回归
七节课,无一例外都开始关注文本,关注语言文字本身,其中有四节课花了整整半节课来赏析语言,其他课亦有对个别字词的推敲,关键语句的琢磨。可见,在沸沸扬扬的语文新课程改革之后,语文的回归已不是个别学校在探求“回家的路”,而是以排山倒海之势渗透到大多数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中。
第三颗明星:新课程到底留下什么?
“自主、合作、探究”,这三个在新课程中高喊的口号,在这七节课的教学中已然没了影踪。我感觉贯穿始终的新课程理念只有一个——过程意识。以前的语文教学,在我印象中,往往没有过程,只注重结果——教师既定的结果。新课改关注到了这种不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不尊重学生的原初体验的教学意识,开始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问题。这七节课,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问题,一起品味语言,而不是下着套让学生往答案里钻。学生只要言之有理,教师即予以肯定。
第四颗明星:课程评价的标准是什么?
一堂课的好坏,尤其是一堂语文课的好坏,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么,是不是探讨语文教学就没有必要了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因为每个人对哈姆雷特的评价标准、评价角度不同。语文课程没有评价标准就意味着语文课程没有评价的必要。但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语文课程评价标准虽然那本蓝封面的小册子没有任何改动,但在实际评课的过程中,一种教学方法相隔不到一个月,对其评价可能就大相径庭。我是跟风呢,还是坚持我的观点?做一个有思想的人,现实给予你的往往就是沉重的打击,无尽的摧残……,并且你能肯定你坚持的就是对的吗?这次苏州之行沉淀了我的思绪,让我感觉自己的想法是那么的可笑。真理,没有了勇者的追求,那么真理永不成真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真理的准绳。学生乃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方法没有好坏,关键在于如何使用,只要能最大限度地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高,那就是堂好课,学生乃是评课的根本出发点。七节课加上专家点评,让我有顿悟的感觉。虽然我的想法还不够成熟,但心里似乎亮堂多了。
第五颗明星:语文教学的立体化
“语文回到语言,并不是研究几个词,几个句,绝对不是回到汉语,语文不能教成一个点,也不能教成一条线,而是要枝叶丰满,把它上成一个体。”黄厚江教授的这句话我完全赞同,现在语文教学忽视文体,我坚决反对,现在的教是为了不教,文体是规律性的东西,不同文体的文章具有典型的不同,为什么视它不存在?无论阅读教学还是语文教学,如果对文体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吗?
苏州之行已经结束了,但我的思考仍将继续,“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