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就“不动声色”
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做这样的举动:当一个学生回答了问题后,如果他的答案离自己预设的答案还有一定的距离时,便会若有所失地询问其他同学:“你们同意吗?”以求能寻到问题的最佳答案。一旦有一个学生触及其中的关键点了,便会喜形于色地再次询问其他同学:“你们同意吗?”
相同的语句,不同的语调,透露了老师对答案的评价态度。如果还想知道学生究竟是不是真正掌握了,有时我们还会追问一句:“到底是不是?”这时,学生可能被乱了方寸,一会儿说是,一会儿说不是。
于是,就有人说,老师的态度练就了学生察言观色的本领,他们足以从教师态度的微妙变化中分辨出教师的教学意向,以此选择符合老师心意的意见,而抛弃了自己原有的想法。这样,教师的态度可就造成了教学的“泄密”,学生的思维就处于停滞状态,还谈何课堂教学的有效、高效?
所以,我们在课堂上要管住自己的脸、管住自己的嘴,让我们的表情慢一些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暂时捉摸不住和揣摩不透我们的心思,这样。可以让我们的教学能更加真实、有效。
教师做到了“不动声色”,不让自己的喜好轻易地表露出来,学生在无法看脸色行事的情况下,就只能靠自己了。这样一来,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得到了培养。几个学生回答问题后,也不必急着下结论,如果对某个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或否定,学生的从众心理就会干扰他们正常的思维,。因为我们经常会碰到:有些拓展思维的问题,第一位的学生的回答很重要,第一个偏题了,后面的同学就会越偏越远,相反,如果第一个答得好了,后面呈现的答案就是精彩纷呈。
我们要用“你还有什么想法?”来取代前面的“你们同意吗?”让学生从想别人的变成像自己的,思维的批判性得到了一定的培养。教师练就了“不动声色”,让学生在老师的“不动声色”中反复锤炼,练就会思考、独立思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