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访问量统计   总访问量统计
当前位置:首页 >>科研园地>>教学随笔>>文章阅读
走出来,又是一片浩空
发布时间:2010-05-04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欢畅点点

勿庸置疑,教材是我们教学中的一种重要课程资源,但绝非唯一的资源。新课程指出,教材只是提供一个平台,而我们教师,所遵循的原则便是在不违背教材的基本原理、基本内容、基本思想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结合学生的特点,选择喜欢的方法,最适合的内容来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这样的课堂,更受学生的欢迎,更有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设。

学生在认识米、厘米、分米、毫米四个长度单位后,需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用以比较一些长度的大小(如:2厘米      21毫米; 8分米      90毫米)及在生活中的灵活运用。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对于这类知识的掌握情况很不理想,蒙对了算你运气好;蒙错了也不用着急,下去擦掉,大于改成小于,或者小于改成大于,肯定错不了。老师干着急也没有用,你讲了一遍又一遍,口干又舌燥,他雾里看花,稀里又糊涂。

静下来换个角度思考,对于这样抽象的长度单位知识,经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刚刚建立起1分米,1毫米的表象,如何能要求他们在第二天的学习中灵活机智地把米、分米、厘米和毫米的知识玩转于股掌之间?讲解一个例题:一支铅笔6厘米,就是60毫米,如何能让每一个学生理解单位之间的进率?看来,如何让课堂教学更加有效,还需要在教师自己的教学上进行深入的思考。

在第二天的教学中,我抛开了教材,从复习四个长度单位,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队,米、分米、厘米、毫米,然后分两个层次,有选择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第一层次,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我们重点探究米和分米的关系,从学生熟知的米尺入手,再一次加深理解1=10分米,随之展开练习2=  )分米;3=  )分米;(  )米=50分米。接着认识分米和厘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进率,然后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可以更多地让学生自己举例证明。

第二层次,相隔单位之间的进率。是不是这些长度单位之间都是进率10呢?学生主动提出:不是,1=100厘米。以此类推,2呢?3呢?然后提出思考1分米=  )毫米。学生讨论后得出1分米=100毫米

在此基础上,我用形象的语言来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邻居单位之间变化进率是10,就像走路一小步;相隔单位之间变化进率是100,就像跑步跳一跳。在以后的练习中,当学生出现疑问时,只要稍作提示,它们之间是走一走,还是跳一跳?孩子就能豁然开朗,真正理解。相信他们在今后学习中,也能灵活运用知识,而不是死记硬背,瞎蒙瞎撞。

身为人师,如何真正达成以学生为本,进行有效地学习,才是我们应该细细思量的问题所在。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