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访问量统计   总访问量统计
当前位置:首页 >>科研园地>>教学随笔>>文章阅读
“认识千米”的有效教学
发布时间:2010-05-0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陈建芬

“认识千米”的有效教学

陈建芬

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三年级的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是长度单位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如何把千米的认识过程有质量地展现为一个可供学生真正经历并内化的知识呢,我是这样做的:

一、通过互动对话,生成“千米”的概念

1)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常用的长度单位?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1厘米,1米。

2)填空:给下面的物体填上合适的单位。

橡皮长4  

学校跑一圈长(   

东青到常州的距离是10   

问:东青到常州的距离为什么要用“千米”作单位?

这样处理,我觉得即复习了旧知识,而且从现实的生活情境中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感受到认识“千米”的必要性,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自觉性,也有效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实践体验,建构“1千米”的概念

那么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为了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感性认识,在上课之前,我就带领学生到操场上去实际感受了一下:(1)首先感受了100米的长度,请一个同学站在100米终点处,其他学生都站在起点处观察,说说观察的感觉,然后再走一走,并数一数一共走了多少步。(2)然后观察一下操场一周(250米)的长度,并组织同学实地跑了两圈,很多学生都说很累。所以上课的时候,学生因为有之前的经验,当具体感受1千米的长度时,就显得比较容易,而且更充分、更深刻地理解了1千米有多长,了解到1千米是一个比较长的长度。             

这样,结合学生熟悉的情境“学校操场”来组织教学,学生理解得更透彻,收到的效果也比较好,更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