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提问先设问
在八年级物理“弹力”概念的教学准备中,我思考着“如何让学生建立弹力概念?”这一教学目标的实施:达成这一教学目标需要解决这样几个问题,一是“弹力是怎样产生的?”二是“弹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三是“认识形变的两种类型。”四是“弹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五是“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是否具有能量?”我逐一寻思着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拟订方案后又掂量了一番,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学内容的教学,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我希望开好这个头,让学生饶有兴趣的走进力学的学习!
掂量之下,我觉得牵涉的问题头绪太多,使学生难以把握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而且初中学生更擅长的是形象思维。我开始酝酿着使这些问题系统化,使学生建立完整的“弹力”概念的整体方案;由于知识点太多,想来想去总觉得方案不理想;踌躇之中,一个念头突然袭上心头,让我豁然开朗:何不将这些问题设计在一个现实的情境中,让学生发现和感悟其中的奥秘?!这个念头让我兴奋起来,接下来的准备工作势如破竹,如流水一般顺畅……
课堂上,我拿出一根橡皮筋和预先卷了起来被弯成v字形的纸条,提出了第一个问题:“谁能用这根橡皮筋把纸条弹出去?”学生反应热烈,一个学生走上讲台娴熟地作了示范,我紧跟着模仿:将纸条搭在橡皮筋上却不拉长橡皮筋,纸条未被弹出,拉长了橡皮筋纸条才被弹出,在学生唧唧喳喳的指点中我提出了第二个问题:“伸长的橡皮筋对纸条有力的作用吗?”在这个问题的引领下,我们引出了“弹力”概念并且领会到弹力产生的条件,紧接着我提出了第三个问题:“弹力的方向朝向哪里?”回演刚才的一幕,学生悟到了伸长的橡皮筋由于要恢复原状,便沿着恢复的方向产生了弹力,从而认识了弹力方向的特点。我又追问了第四个问题“嚼过的口香糖被拉长后也能产生弹力吗?”演示插曲使学生认识到形变有“弹性形变”和“范性形变”之分,弹力的产生缘于弹性形变。我再次表演了橡皮筋弹纸条,这一次我先将橡皮筋拉长一点点,纸条只前进了一小段距离,接着我将橡皮筋尽可能拉长,纸条猛然冲出,“叭”地一声撞在门板上,第五个问题应声而出:“弹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满意的答案也很快就有了,我穷追不舍地提出了第六个问题:“伸长的橡皮筋有能量吗?”随后的讨论和类比使学生建立了“弹性势能”概念。在每张学生课桌上,还放有一根弹簧,我让学生动起手,亲身体会刚才所探讨的问题的结论。之后,我抛出了第七个问题:“你能想到哪些弹性势能的应用实例?”这个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完成了,学生能想到的还真不少,我又锦上添花的补充了几个例子!
这节课上下来之后,自己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因为一根普通的橡皮筋和一张简陋纸条所创设的问题情境竟然发挥出了极好的效果,使课堂思考氛围活跃起来,使教学问题的解决如帆遇风!这份愉快更来之于自己的这次体验与心得:一个难度较大的教学目标的达成往往要通过若干个问题作为思考的台阶,问题的启发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发挥问题的启发作用离不开问题情境的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的创设能激越和帮助学生思考,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