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高效性 ——协作片教学课后侧记 朱建文 |
上周五,有幸为郑陆协作片的数学老师上了一堂公开课《找规律》。课后,参加听课的老师、教研室的专家,就高效课堂问题各抒己见,同时对本人的课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深受启发。在此,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浅薄的认识。 1、高效课堂需要课前的充足准备 高效的课堂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寻找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对接口,以确保交流的渠道畅通,以实现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互动。在备课和试上过程中,自认为对学生的已有知识有了较为充分的认识,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充分的预设,以“以学定教”,使课堂教学更关注和贴近每个学生的实际状态,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更为有效,那么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但在当天的教学中,还是出现了“意外事故”。 2、高效课堂需要重视情境创设 把情境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数学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生活情境中的数学问题,体验知识的必要性,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本人始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课堂导入运用学生熟悉的买连号票入手;试一试采用学生的手工制作;拓展题从学生喜欢的游戏中选取……创设这些的情境激发了学生探求规律、运用规律的欲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达到了一石三鸟的教学效率。 |
3、高效课堂需要高效教学互动
数学课堂的互动形式主要有:一问一答式,即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不间断的提问式,即黑板做题,力求照顾道全体学生;讨论式,教师提出一个为题后,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小组代表发言。这些形式是所有教师通常用到的形式,易于操作,实用性强,把握好良好的师生互动有利于提升课堂效率。
把握良好的师生互动要掌握好两个度:掌握好互动的时机;充分的互动。
心理学表明,人对“一知半解”的事物更容易产生探究的欲望;教师在学生对知识困惑时,是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的良机。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进行互动。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必须保证充分的时间。好多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上往往能较好的把握,相反在公开课上却难以做到的:为保证环节的流畅、完整,我们往往流于形式,蜻蜓点水式的提问或讨论,屡见不鲜;教师的点评,因为种种原因,而显得空洞不够深入。这需要我们教师平时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特别是课堂应变能力。
4、高效课堂需要突出层次性
学生的认识是按照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逐渐深化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我觉得我们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就应基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心理发展规律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采取逐步渗透、逐层深化、螺旋上升的方式开展有效教学上作一些尝试和努力。不管是提问,还是习题,都要体现层次性,特别是探究新知时,必须由教师的“扶”到小组的“半扶”,最后到放,这样即很好的引导学生去学习新知,又突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