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访问量统计   总访问量统计
当前位置:首页 >>科研园地>>教学随笔>>文章阅读
情景与探究相结合的实验教学
发布时间:2010-03-3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姚建芬

情景与探究相结合的实验教学

                       姚建芬 

一、情景与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案例设计背景

   根据初中物理新课程的目标要求,初中物理要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不仅要让学生学习物理学的核心概念,掌握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技能,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主要成就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强调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紧密联系科技、环境和社会三大主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

 二、情景与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案例设计内涵

情景与探究相结合教学设计的目的是要达到初中物理新课程的目标要求。如何创设情景和引导学生自主实验探究是教学的关键。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生的学习中调动眼、耳、口等各种感觉器官共同参与学习过程,则学习效率将得到极大的提高;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是“情景创设”、“协商会话”和“信息资源提供”。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是以创设物理情景和诱导学生自主实验探究为主,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引入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使学生尝试科学探究的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并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自信心和兴趣,加强同学间的讨论与交流,师生间的相互反馈,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

三、教学程序的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为激起学生

的兴趣,我首先设计了一个演示实验:将一个乒乓球放进一个内径与它差不多的量筒中。并向学生提问:谁有办法不把量筒倒过来,就能把乒乓球取出来?以此来限制方法,自然的将引导学生采用浮力知识来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情景激活学生脑海里的知识,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二)、启发诱导,探求新知

内容一:认识浮力

为了更好的分析浮力现象我用电子白板将书上的四幅图片呈现出来,让学生通过看图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引出浮力的描述性定义,从而归纳出浮力的施力物体、方向。接着通过画出烧杯中的小球所受浮力的示意图来进一步理解浮力的概念。

内容二:探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

在了解了一些浮力现象后,我让学生来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浮力现象,通过他们的举例来引出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这样一个问题。

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学生会有不同的猜想。对此我并没有做出肯定的回答,而是同过思维导向给出一种通过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否变化来探究下沉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方法。接着让学生通过看书来亲自实验,进行验证。从而在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学会测量浮力的方法,即 F=G-G’,为接下来的实验探究做好铺垫。

内容三: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合理猜想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是最关键的环节,在这里教师就必须在课前对学生的猜想进行充分的预设。在课前准备好一些备用材料,如橡皮泥、配重瓶等。同时为了突破难点我首先演示了两个实验:第一个是让学生观察我在将石块逐渐进入水中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示数和水面的变化情况 ;第二个实验是将同一段蜡烛放在清水中和煤油中的浮沉情况。通过这两个实验来引导学生进行猜想液体的密度与排开液体的体积这两个因素,大大降低了猜想的难度。

在设计实验时为了体现控制变量法的思想,我首先用电子白板展示给学生五幅图,让学生按照探究的因素进行选图,在实验前,全班讨论实验方案,找到最优方案。这样就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体现了学生之间的互动。

同时为了便于分析、归纳结论,我将事先设计好的记录表格呈现在电子白板上,学生只需按照表格中的实验步骤来进行实验。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在实验中的疑问,发挥师生间的互动作用。同时,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弥补,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物理的自信心。接着由部分小组上白板展示探究成果,最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内容四:探究浮力的大小

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研读课本P93页实验设计,来确定探究浮力的大小的方法。即测出浮力的大小和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由于学生在前面的实验中已经熟练的采用测量浮力的大小了,所以这里最关键的是如何测量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为了使实验操作简单,同时将误差减小到最低。我将书上的烧杯改为溢水杯,在实验之前我先向学生演示了如何将溢水杯装满水。在收集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时,我让学生用质量可忽略不计的塑料袋接住溢出的水,加快可实验的时间。明确实验方案之后,分小组进行实验,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中,各小组学生代表交流实验现象,汇总全班的数据,得出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F浮=G排。

(三)、反馈练习,巩固提高

巩固和强化所学的知识,同时教师根据获得的反馈信息及时纠正。同时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四)、知识整理,交流反思

最后,由学生交流本节课在知识上有哪些收获、哪些遗憾.通过交流、回顾来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己见,教师最后画龙点睛,简要概括。

(五)、作业布置,分层提高

针对学生的素质差异,进行分组训练,既能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四、教学反思

这是我上的一节片内公开课,试用课改精神,创设物理情景,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动手实验中学习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在分组实验中充分体现了合作探究的精神。从课堂上来看:一、学生喜欢观察物理情景,也喜欢表达自己的看法,多数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二、自主实验探究过程中,我叫同学们进行猜想和设计实验,他们很活跃,想法也不少,后面的实验数据处理对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虽然我有提示和引导,但是仍有少数学生未能掌握。

    整个课堂教学中,改变了重知识传授、轻学习过程的传统教学方法,利用物理情景与实验探究相结合,让学生人人参与,主动探究,真正在课堂上动起来。在过去的课堂中,我们总是怕学生能力不够,不敢让学生自己探究,但事实上学生的能力还是很强的,我们要相信学生,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