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语文课上,我教学的内容是《记金华的双龙同》。在组织学生品读理解了双龙同外洞的高、大后,便按原定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自读“空隙”这部分内容,并要求学生思考:空隙有什麽特点?并划出能体现外洞特点的句子。学生边读边划,片刻之后,我便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空隙的特点,学生纷纷举手。我见此情景,心头不由觉得宽慰。我便叫了一位平时发言较踊跃的同学先说。他站起来爽快地回答道:“双龙洞里的的空隙很大。”我一听顿感诧异。“空隙”怎麽会很大呢?这一答案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全班同学也都面面相觑。我稍作镇定后便让他说说认为空隙大的理由。他便振振有词地说:“空隙原本很小,但双龙洞的空隙能容得下一只小船,可见空隙很大。”听了他的回答,同学们有的默默点头,有点纷纷附和,也有的凝神沉思。这一学生的回答是我始料不及,只得改变我原先的教学设计,再一次组织学生读文思考:这是怎样的小船?是怎么进出的?“我”进入空隙的感觉又是怎样的?通过交流讨论,学生明白了:这是一只很窄很窄的小船,得靠管理处的工人在两头拉才能进出,尽管从后脑、肩背、臀部到脚跟都贴紧了船底,进出时仍感觉到左右和上方的山石都在朝他挤压过来。在此基础上,我再次组织学生讨论:作者用这三方面的内容是想告诉我们什麽呢?学生豁然开朗,外洞进入内洞的空隙很窄很小。
读书贵有疑,疑能得教益。当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发生碰撞的时候,当课堂教学偏离了教者预设的时候,组织学生深入文本,品读语言文字,才能真正感悟作者的意体会作者的情,这也正是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