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访问量统计   总访问量统计
当前位置:首页 >>科研园地>>教学随笔>>文章阅读
文本的“误”解读
发布时间:2010-03-3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曹伟明

 

在教学第二课《第一朵杏花》时,在学生理解完“竺可桢为什么看杏花?”“他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有什么用处?”“孩子明白这个用处吗?”后,又紧接着追问:“竺可桢是否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

一石激起千尺浪。学生的回答先是大部分都说“不知道”,有的人没有出声。我停顿了一会儿,让学生思考,逐渐出现了说“知道”的声音,脸上还现出恍然大悟的神色。可我知道,孩子们可真会揣摩和表演。我没有否定他们的答案,他们便敏锐地感觉到答案是错的,便马上改变了自己的立场。我心里既感到好笑,又感到遗憾。

对于这个问题,权威的教学参考书上并没有作出明确的说明。但字里行间还是暗示了竺可桢是不知道的。其他的书籍诸如练习册上等也都默认竺可桢是不知道的。我之所以设计这个问题,出发点是引起学生的思考和争论,培养学生质疑的意识与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问题也是学生在课前提出来的,我正好利用一下。果不其然,当我要求学生阅读文本,从中找出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学生的争论便展开了。

支持“不知道”的学生找到如下理由:竺可桢如果知道就不会问孩子了。这是最有力的一点理由。而且,他还要孩子明年留心观察。要是今年知道了,就不必等明年了。另外,从第二年竺可桢得知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后的兴奋之情也可以看出去年他是不知道的。

支持“知道”的学生通过阅读,也找到了相应的理由:1、孩子说的“爷爷,您又看花啦?”中的“又”字,说明竺可桢不是第一次看花,一直仔细观察的竺可桢没有理由会错过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2、文末一句“正是通过常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中的“常年”,说明竺可桢的观察不是一天两天,而是多少年的,他每年都要知道杏花开放的时间,自然去年也会知道的。同时,还反驳了前者的观点。竺可桢问孩子的问题不一定他不知道,也许是希望孩子也能做一个像他一样留心观察、善于思考的人。这从要求孩子“明年你可要留心点”可以看出来。这个问题表现了竺可桢对孩子和蔼可亲的态度和一种发自内心的关怀。第二年得知杏花开放后的兴奋,既有对知道这个确切时间之后的兴奋,也包含了对这个孩子能够观察到第一朵杏花开放时间而感到欣慰。

到最后,这个问题渐渐倾向了“竺可桢是知道的”这个答案。课堂时间也多占了一些。也许,这样的解读是对文本的“误解读”,但却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从关键词句上去阅读体会,既发展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又掌握了阅读方法。对于发展学生学力而言,学生经历了学习过程,比直接获得学习结果更为重要,也更为有效。这样的教学环节,我相信,也一定符合高效课堂的要求吧。

2010-3-31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