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访问量统计   总访问量统计
当前位置:首页 >>科研园地>>教学随笔>>文章阅读
有感于“多元解读”
发布时间:2010-03-3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陈岳峰

有感于“多元解读”

陈岳峰

案例:《二泉映月》第二自然段“他问小阿炳:你听到了什么声音?”的这句话教学。

师:阿炳的师父可能会怎样地问小阿炳呢?说出你的理由。

1:可能会和蔼可亲地问。因为小阿炳是孤儿,很小的时候就由师父抚养,师父对小阿炳充满爱。

师:请你用和蔼可亲的语气读一读。

生:读

2:可能会严肃地问。因为师父饱经风霜,体会到生活的不容易,希望小阿炳从小能认真学艺。

师:请你用严肃的语气读一读

生:读

3:可能会意味深长地问。因为师父问阿炳真正的目的不是仅仅让他听听泉水的声音,而是有更深的用意。

师:请你用意味深长的语气读一读

生:读

4:可能会满怀希望地问。因为师父希望他能听到各种奇妙的声音。

师:请你用满怀希望的语气读一读

生:读

5:可能会缓慢地问。因为师父年纪大了,说话语速慢了。

师:请你用缓慢的语气读一读

生:读

师:大家能对“问”展开不同的解读。这种解读能让我们深入课文,进入文中人物内心世界。

反思:从小小地“问”引出学生的多元解读。这是《新标准》对高年级教学提出的要求。从以上教学可以看出由于学生思维能力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所站的角度不同产生的解读也不同。课堂的气氛十分活跃,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见解。学生在相互的学习活动中影响着相互的思维,培养了他们发散思维能力。课后,我细细琢磨学生的回答,发现有些学生解读与文本表达的意思相符,但是有些学生解读文本表达的意思相符不符。我认识到多元解读并不是任意发散,而是要在一定的预设目标下进行多元解读,当学生解读偏离目标时要及时引导他们。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