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访问量统计   总访问量统计
当前位置:首页 >>科研园地>>教学随笔>>文章阅读
架构方法与思想的桥梁
发布时间:2010-03-3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蒋涛

转化是把一个待解决的问题转变成已经解决的问题或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从而使原问题得以解决的一种策略,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让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认识并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对学生形成初步的数学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反思我的课堂,我通过以下几步,让学生体会转化在数学领域中的价值和魅力:

一、在丰富的经验中感悟转化的思想。

师:同学们,小明星期天要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恐龙园游玩,可是他却碰到了一个难题,你能帮助他解决吗?

1:第一条路近。

2:两条路一样长。

师:能说说理由吗?

2:把第二条路的横着的线都往上移,竖着的线都往右移,这样就把它转化成长方形的一条长和一条宽了,与第一条路就相等了。

(在生2叙述时,师利用媒体演示。)

在导入时通过将三年级的趣味数学题“巧求周长”以生活中的情景出现,提出有挑战性的问题:两条路哪一条比较近?激发学生在观察、思考、交流中借助已有的经验把其中一条有多个转折的路转化长方形的一条长和宽,与另一条由长方形的长和宽组成的路比较,判断出两条路同样长,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渗透转化的方法引出新课的学习。

二、在直观的探索中经历转化的步骤。

在教学例1时,以典型而具有直观性的平面图形面积的转化为线索,创设问题情景:比较两个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大小。因为这两个图形一眼是看不出它们面积的大小的,所以学生会为解决这个问题想办法。可能有的学生会根据格子图用数格子的方法来解决,但进而又会发现这是一种既繁又容易出错的方法,于是就会想到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基于前面已经进行的初步探索,学生几乎没有人用数格子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不约而同地想到把这两个不规则图形转化成规则图形就可以解决问题了,为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提供思考空间,并在尝试交流中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感受转化的策略,策略的价值体现就感到非常自然。

三、在回顾与类比中感悟转化的思想。

师:其实在我们小学阶段的学习中,尤其是在学习图形的时候,我们经常用到转化的策略,你能想起来吗?

1:在学习圆面积的时候,我们把圆通过直径平均分成若干份,然后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来计算。

2: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把沿着高切下一个直角三角形,然后平移到另一边,就转化成长方形了。

3:在学习三角形面积是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来计算的。

…… ……

通过回顾举例,让学生系统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对图形知识中面积公式的推导问题中转化策略的运用,进行再体验和升华,让学生感受到转化是一个得到广泛应用的策略,促进学生在类比中,由问题的共同点,体会转化策略的实质以及蕴涵的数学思想,对新知识总是不断转化成旧知识这一数学观建立感性认识,并及时通过练习让学生体会转化在图形世间中的广泛应用。对转化策略在计算中应用的回顾,拓展学生的认知视野。

四、在变式的运用中领会转化的方法。

在明白转化的实质是把化繁为易和转未知为已知之后,对于具体如何运用转化策略关键是针对每一个具体的问题选择合适的转化方法。为了让学生体验转化策略实施方法的多样性,我在教学“试一试”解决特定问题的分数加法时先出示:1/2+1/4+1/8+1/16

师:这道题你能解决吗?

(生齐答能。)

师:你打算怎么解决?

生:通分,把分母都化成16来计算。结果是15/16

师:对,我们可以通过通分来解决。大家再仔细观察一下,这道题由什么特点?

生:后一个分数的分母是前一个分数分母的2倍。

师:那我们能不能继续往下加?

生:可以加1/32,再加1/641/128……

师:是呀,那如果这样一直加加到1/1024,你还用通分来计算吗?

(生纷纷摇头。)

师:有谁能想一个更巧妙办法来解决?

(生陷入沉思,找不到更好的方法)

师:老师给你们提示一下。(多媒体出示正方形图)我们在学习分数的时候可以把分数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出来。把正方形看做单位“1”,如何表示它的1/2

(在学生的描述下,老师把这个算式的图示逐步出示,此时学生恍然大悟,这个算式还可以转化成1-1/16来计算。)

我在肯定学生的通分方法是正确的同时又让学生意识到通分解决这类问题的复杂性,单凭学生的想象学生很难直接说出巧妙的解答方法,这时我就引导学生借助图形,换个角度来思考这道题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促成策略的运用。对于足球赛以单场淘汰制产生冠军队需要比赛的场次和不用任何工具测量带有刻度的瓶子的容积又让学生明白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往往能奇妙地解决问题,进一步让学生领略转化策略的魅力,给学生带来心智的震撼。

这样有层次有目的的设置教学不仅使策略价值体现自然,策略的体验过程也比较充分,对策略的反思总结又让学生提升了认识,在学生的方法与思想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