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访问量统计   总访问量统计
当前位置:首页 >>科研园地>>教学随笔>>文章阅读
变例题为神奇
发布时间:2010-03-3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佚名

变例题为神奇

——例题变化创设有效的课堂氛围

我们常有这样的困惑:题目不仅讲了,而且讲了多遍,可是学生的解题能力就是得不到提高。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的例题教学值得反思,数学的例题教学是知识由产生到应用的关键一步,即“抛砖引玉”,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只是例题就例题,解答后就过去了,学生往往只有接受,没有挑战,没有意外,没有高潮。导致有的学生甚至不屑听老师讲,往往老师讲的时候就自己看书解决了,学习也就停留在例题表层。

“例题千万道,解后抛九霄”难以达到提高解题能力、发展思维的目的,若对例题进行解题后反思、方法归类、规律小结,再进一步作一题多变,不光可以挖掘例题的深度和广度,而且对学生也有很大的吸引力。

如我在教等腰三角形时有这样一个例题: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4,底边长为6;求周长。题目很简单,学生很快就得出了答案。学生气氛比较活跃。

变式1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4,周长为14;求底边长。(考查逆向思维能力)这对学生而言,难度也不是很大,很快就有学生求出答案。学生以为题目到此为止了。可是再在例题上改了几个字,又得到一个变式,并用语言来激起学生解决该题的渴望。

变式2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4,一边长为6;求周长。(与前两题相比,需要改变思维策略,进行分类讨论)

    变式2在学生激动的争论中完成,接着我又让学生来把例2变化下,又要分类,又只有一种答案。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讨论出了变式3

变式3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3,底边长为6;求周长。(显然3只能作为底,否则与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相矛盾)

变式4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x,求底边长y的取值范围。有了前几题作铺垫,这一题也在很短的时间内,由开始得到的错误答案最终得到正确答案,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