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访问量统计   总访问量统计
当前位置:首页 >>科研园地>>教学随笔>>文章阅读
尊重学情  重组教材
发布时间:2010-03-3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赵静芬

尊重学情  重组教材

——打造高效课堂点滴谈

周日,在家闭门造车,四年级下册练习3“处处留心”和“读读背背”部分的教学设计难倒了我。备练习,在平时看来是一件十分简单的事情。按部就班,一题题教学、拓展延伸,进而达到教学目标就成了。按照教材安排的顺序,就该从“关云长温酒斩华雄”开始;接下来讲讲“三国故事”;再着重学习关于诸葛亮的八个成语。可今天,我感觉这样备总是不怎么对劲,以至于深夜睡着了,做梦还在想着这件事。清晨的脑袋可能比较清醒:怎么光自己想想就行了?听听学生怎么说啊!

于是,在学生中进行了一番调查,结合学情,将教材重组,打破顺序,做以下调整:

课前准备:尝试阅读《三国演义》,搜集“三国”小故事

第一环节(主要内容:学习“读读背背”中的关于评价诸葛亮的八个成语)

1、复习《三顾茅庐》的内容,谈谈从故事中你了解了什么。

2、抓住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物,谈自己对他们的认识。

复习本单元刚刚学过的课文《三顾茅庐》,请学生回忆对文中主角刘备和诸葛亮的认识,是在考虑学生的学情的基础上设计的。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和本课的课前准备,对主要人物特别是刘备和诸葛亮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了解。用这样的导入方式,能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学习的兴趣,不会让他们产生畏难的情绪。

3、读读背背,走近诸葛亮

在导入部分学生谈到对诸葛亮的认识的基础上,教者趁热打铁,调整教材的顺序,将“读读背背”提到“处处留心”的前面来教学。因为“读读背背”中的八个成语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这部分内容使学生对诸葛亮的认识做了一定的提升。

师:后人用一些成语来概括诸葛亮的一生,让我们一起去认识这些成语,走近诸葛亮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者不应该以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教者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读这些词语,借助词典读准字音;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激发他们读的兴趣;小组合作探究成语的意思,培养他们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在小组汇报交流中,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将根据生成,发挥主导作用帮助学生获得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最后的朗读就能水到渠成。

第二环节:(主要内容:“处处留心”的第二部分讲“三国”故事)

通过上一个环节,学生对围绕诸葛亮的一个个成语及故事充满了兴趣,教者用充满吸引力的过渡语将学生引导到对其余“三国”故事的探索中去了。而且通过在教师指导下的课前预习阅读“三国”故事,学生已经对其中的故事了然于胸。这一环节既是对课前预习情况的检查,亦是对其进行提升:在试讲故事时,教者提出更高的要求:故事内容讲述完整;表演绘声绘色;初步感受人物特点。学生选择其中的一到两个故事来讲一讲,教师此刻应该是一个重要的倾听者,当学生呈现他的学习成果时,教师又是一个判断认识正误的辨别者。这实质上是一个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动态生成过程。最后的分组讲故事能让更多刚才没有机会参与的学生获得展示自我的机会。

第三环节:(主要内容:“处处留心”第一部分“关云长温酒斩华雄”)

这一环节,教师将指导学生诵读原著片段,走近“关云长”。《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个环节中,教者引导学生尝试着去理解题目的意思,谈谈自己想要了解什么。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撞击,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片段中,人物个性鲜明,但文言文晦涩难懂,先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尝试利用工具书去理解文意。其后,在利用视频片段的视觉冲击,使学生对故事情节和关云长的形象有更丰满的了解,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积累语言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为指导学生读出关云长的英雄气概奠定了扎实的情感基础。

第四环节:课后延伸

1、开展班级“三国”读书会。

2、选择原著中经典片段开展诵读比赛。

课后的作业既是对课堂上时间不足的一个弥补,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宽阔、更活跃的阅读、探究的平台。用比赛的方式激起学生进一步深入阅读,在良性循环中,养成积极阅读、探究的好习惯。

实际教学中,我发现,这样打破教材顺序后,的确更加适合学生的学情。《新课程标准》也向我们指出,教师要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能拘泥于教材。那么,就让我们在研究教材的同时,蹲下来,听听学生怎么说,进而根据学情,重组教材,那样会创造更有效的课堂。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